母
爱
如
佛
《传家宝》一书中记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明朝年间,安徽太和有个青年叫杨黼,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有感人生无常,杨黼立志学佛。他听说四川有位无际禅师是菩萨转世,遂辞别母亲,前往四川。
他满心欢喜地见到了年逾古稀的无际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里来?来做什么?”
“我从安徽来,来亲近您这位活菩萨。”
禅师说:“见菩萨,那如见佛?”
“我也想见佛,但不知佛在何处?”
禅师说:“想见到佛并不难,你往回走,夜晚到家时,有个披衾倒屣为你开门的人,那个人就是佛。”
杨黼半信半疑,踏上了回乡之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直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
他懊丧地敲响了家门,此时已是深更半夜。
自儿子外出后,母亲茶饭不香,夜不成寐。此时,听到儿子敲门的声音,母亲喜出望外,从床上爬起,来不及穿衣服,扯过被子披在肩上,倒穿着鞋子,出来给儿子开门。
看到眼前的母亲,杨黼想起无际禅师的话,恍然大悟。他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膝下。
中国有句古话:“堂上二老便是佛”。原来杨黼跋山涉水去寻找的佛,就是他的母亲!
佛
光
里
妈
妈
的
爱
大乘佛教修持菩提心的初级阶段,第一步就是观想“母恩”,念母恩、忆母恩、感母恩、报母恩,这是基础。在这种恩情的忆念中,再推而广之,一切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都做过我们的母亲。众生在轮回,佛弟子怎能心安?
上座部的修持为求“心安”,大乘道就是“不安”,有一个众生在轮回,作为佛子,“心”何以“安”? 有一个众生没成佛,地藏菩萨就不会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这是大乘修法的要义!
正因为已为人父母,当忆及母恩,会更加抑制不住那种感恩之情。还是那句台词说得好:“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佛子的相聚,无论以何种角色,都不过是轮回路上的母子相遇。
—— “我”扮演着一个出家人或说是一个法师的角色,“你”或许是一个企业家、公务员,人生的任何一个角色再成功,也无法替代母子间的那份情感,你对妈妈的那份情感,将是你生命中的不可替代与不可或缺!
佛法在人间,亦复如是。“不忍众生苦”,犹如妈妈不忍孩子苦一样。我们佛教的修学中,放生可培养出离心、尊重生命;吃素也同样重要,是“不伤害众生”的具体践行,不仅仅摄取清洁、仁道的营养,不随喜众生被伤害,甚至也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职责,就像你不穿裘皮大衣,就是对那些被剥皮众生的一份仁慈与仁道,是为“被剥皮”众生的一种无言的强力呐喊!
我们放生、吃素,其实是佛菩萨的八万四千法门,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每一样法器都是妈妈给孩子的爱! 无论形式怎样善巧,爱的核心不变,爱的动力不变!
当我们大家再去感受这份爱的时候,有时我就想:佛叫我们放下执着,那佛怎么这么执着呢?3000多年来,佛法还在人间!多少国家的兴替,民族兴衰,沧海桑田,世事无常,佛却坚持留在人间,乃至释迦佛陀曾授记,在他涅槃后的2500年,教法会再次兴盛于人间,现在正值佛陀所授记的时代。人的无节制的欲望使人类整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现代科学家和众多有识之士一致认为,只有回到古老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佛教的智慧里,才能找到出路和救世的良方。
爱因斯坦曾言: 科学的发展会逐步证明佛教是正确的。时代在呼唤佛教,国家也高度重视,积极扶持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佛教的弘扬。“国乱出忠臣,家乱出孝子”,机遇当前,同时也是佛子们主动出来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佛陀在看着我们,我们要“回头”!“回头”,看看妈妈,看看佛陀!
学佛是心灵的回归,是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澄澈。就像影片《超体》里的女主角露西,当她体内能催发、唤醒她大脑苏醒的药物在分解时,她甚至做手术连麻醉也不要了,因为这时她又体验到了:小时候妈妈对她的那份爱! 是母爱的力量,抚慰了她当下手术时的那种身体割裂的痛。—— 当电话听筒里,传来了妈妈那惯有的慈爱的声音,她哽咽了:“妈妈我爱您,我感受到了您对我的爱……”
——传喜法师
2016年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是崔老居士圆寂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以示纪念。
部分本文章来自于“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
慧日禅寺法务流通官方淘宝店
https://huiriliutong.taobao.com/
佛法开示 | 法语甘露 | 信众问答 | 法师文摘 | 佛经浅释 | 慧日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佛教慧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