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去寺院,全套用斋仪轨记得收藏好!

2025-04-30 00:10:00 发布: 人气:15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逢节假,

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走进寺院。

在寺院里,吃饭也是一种修行,

而且还是一堂很重要的功课。

寺院里吃饭称为“过堂”,

是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过堂的全套仪轨。

愿您能从这堂功课中,

借食明心,法喜充满!



01

食存五观


图片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在寺院,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充饥果腹,而是修行的一部分。佛门中僧俗大众依照佛陀和祖师的教诲,在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故此,寺院“斋堂”又名“五观堂”。


所谓“食存五观”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图片


0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图片



粮食从垦殖、收获、舂磨、淘洗到最后炊煮成饭,凝聚了太多人的辛勤汗水与辛劳付出;这些粮食时蔬又是十方信众节俭自己所用而供养的。所以,我们应当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以感恩之心和惭愧之心受食,并进而激发求道修行之心。


0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图片



如果不坐禅诵经、不护持三宝、不持守戒律、不勤修三学,那来寺院则毫无意义。吃饭之时应当思忖自己的德行、修为和对寺院的护持是否堪受此食?


0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图片



人们很容易对“上味之食”起贪心、对“下味之食”起嗔心、对“中味之食”起痴心。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恶法的根本,所以修行之人在受食时应当慎护自己的正念,防此三心、远离过患。


0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图片



缺水少食、过度饥渴、四大不调会使人形枯色悴、百病丛生,所以受食时应将饮食当做扶持和医疗身体的良药来看待,而不应对饮食起贪着之心。


05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图片



一日三餐,是为了借助饮食来资养色身、延续生命。修道之人无欲无求、清净自守,应将饮食看做助道正缘。唯此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精进修行、成就道业。




02

斋前供养




图片

▲敲云板



图片

▲打叫香






01

打  叫  香



在寺院用斋之前,会有出家师父先敲梆和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弟子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当云板响起时,大众会排班依次进入斋堂,依序就坐。



02

念诵《供养偈》



图片


进入斋堂后,关闭手机,保持安静,不可再随意走动,端身正坐,然后翻开摆在自己位置上的碗。


碗靠近桌子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等待行堂。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的人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一种食物都在每个人的碗里放上一点。


图片


第一次行堂后,由维那师父起腔念诵《供养偈》。





供养偈

GUWENSHUSI

图片

供养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愿地藏王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早斋念: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

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斋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03

龙含珠、凤点头


图片


《供养偈》念好,就可以用斋了。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指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04

用斋的“暗语”


用斋时大众全部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


表示不要

图片


到您跟前的食物如果您不想要,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示意多少 

图片


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此时注意碗的摆放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


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要浪费。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感恩惜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需要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表示少量

图片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表示需要稠的 

图片


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



表示需要稀的

图片


需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05

《结斋偈》


三遍行堂之后,行堂的人开始巡开水,荡洗干净碗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这个水又叫“惜福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是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要惜福,一个饭粒都不浪费。


图片


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


当大家全部用斋完毕后,僧值师父会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然后维那师父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集体依次念佛出斋堂到大殿回向,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也有很多丛林无需到大殿回向,在唱完《供养偈》后,紧跟着唱《结斋偈》。此时需将“饭食已讫”改为“供佛已讫”




结斋偈

GUWENSHUSI

图片

准提咒: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或: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做皆办,具诸佛法。




06

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图片


01

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静候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02

供养省力


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03

平等无我


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04

不偏众食


大家平等接受一切供养食物,心无偏执。

05

甘苦同受


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06

存在念故


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07

如法如理


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有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是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08

起止威仪


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众生欢喜及恭敬心。


图片



过堂用斋,善用其心,

 心有所安,行有所止。

从一顿平常的菜肴里,

品尝出我们与食物,

食物与器皿,

心意与灵感,

气息与味道,

乃至我与你、与自然、与世界

都紧密相连。


这种感知

来自于内心的不断觉醒,

 如此,这顿饭,

也便有了不同的意义。

愿你能从每一口饭菜里,

咀嚼出阳光、雨露、土壤的美好。



图片


相关文章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近恶知识得大罪,亲善知识得大福
· 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 素碗千斤重,无福端不动
· 悟公上人:出家人无论如何都要打打坐
· 悟公上人:生死心不切
· 当你说“永远”,无常已在你身后轻轻发笑
· 哪怕一生能够依止这部经,都是莫大的福报
· 玄奘大师传86|冷疾发作
· 中华饮食的文明基因(三):在食中转凡成圣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亲近恶知识,不得见佛
· 你可以躲过阳光,但是躲不过佛光
· 悟公上人:什么叫安乐行?
· 中英法多语种五台山赞
· 我们以后是什么样,是由今天决定的
· 修行的舒适度提高了,我们的道心有没有提高?
· 中华饮食的文明基因(二):儒释道的饮食观
· 整天忙忙碌碌,生命的精力是否用对了地方?
· 佛说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 习恶知识,坏佛法僧三宝
·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紧紧地跟三宝拥抱在一起
· 悟公上人:处处清净 处处相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