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丨苏轼:沉甸甸的母教浸润出一个伟大灵魂

2019-05-12 10:18:19 发布:妙梅 人气:1265

图片来源:网络
      在后人眼中,苏轼可谓人生赢家,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他是宋代文学大家,诗、文、书、画等皆绝。其开创旷达词,开一代豪放词之先,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其绘画水准亦很高。
      甚至在美食方面,他也不遑多让,有文坛美食家之称,给后人留下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东坡肘子等多道经典菜品。苏轼真可谓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苏轼读书为学方面的成就与其父亲苏洵的严格教诲分不开。据苏轼自己讲,他晚年还经常梦到父亲让自己温书,而在梦中自己未完成课业。由于太过惊慌,他从梦中惊醒,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
       而其人格的养成与其母亲的教化熏陶分不开。苏轼这一颗伟大的灵魂,是由母亲程氏夫人沉甸甸的母教浸润而出者。其中,在《宋史·苏轼传》中,提到了母亲对苏轼的教育之功。
       苏轼忘不了十岁之时,父亲游学四方,母亲主动承担起他的启蒙教育。每日里耳提面命,论及古今成败事。记忆尤深的是,母亲讲授《范滂传》的那声叹息以及之后的母子对谈。
      苏轼问母亲,如果自己像不畏奸佞、正直清高的范滂那样,年仅三十三岁就被枉杀,您舍得吗?母亲程氏毫不迟疑地的答道,孩子,如果你能有范滂之举,我不就是范滂的母亲吗?何其光荣。
       母亲笃定的神态让少年的苏轼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幼小的心灵登时变得坚强。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他虽然步履维艰,因为有母教的陪伴,并不觉孤单。那些从少年时代就浸润出的可贵品质,让他永远从容不迫、笃定自若。
      莫笑诗人情多,实在因爱太重。陪苏轼走过人生坎坷的母教啊,行的愈远,萦绕在心头的那份感激与思念就愈有加无已。是深沉的母爱、无声的母教,让他如此出色。
      苏轼在母亲去世之后,将思念诉诸笔端,就成了后人见到的《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和《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这两篇文章。从中不难窥见,母亲之于苏轼的人格塑造之功。
       苏母程氏夫人有一颗平等仁爱之心,有好生之德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她将仁爱之心推及于事事物物,不允许家人捕捉鸟雀,所以苏家书堂前吸引了众多鸟儿来筑巢,且都不害怕人。真可谓“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程氏夫人识大体,有着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家国天下情怀。如她让苏轼兄弟不以读书为业,而要注重品格修养,提倡直道而行。她主持家务时,常常接济穷人,视金钱如无物,等到去世之后,竟发现“家无一年之储。”
       苏家的两名婢女在家中纺纱时,突然两脚陷于地中。仔细查看时,发现一数尺深的空洞。洞里有一用乌木板盖着的瓮。程氏夫人认为,这瓮并非自家之物,连看都没看其中有何物,就命人就地掩埋。
      在司马光为母亲写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这样评价她:“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程氏夫人对苏轼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对今天的我们也有诸多启发。
      最后,以《母亲》这首歌曲,向天下母亲致敬: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来源:腾讯儒学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子罕篇第十:子见齐衰者
· 读经明义丨《大学》:不可偏心待人
· 《论语》子罕篇第八:叩其两端而竭焉
· 读经明义丨《论语》:被世俗弄脏 用经典洗尽半生浮躁
· 《论语》子罕篇第五:​子畏于匡
· 陪伴父母 就像他们当初对你那样
· 《论语》子罕篇第四:​子绝四
· 《论语》子罕篇第二:​达巷党人
· 南怀瑾老师:没有这几个经历成就不了大事
· 读经明义丨《中庸》:“中和”可驯服你心中的小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