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依靠卖柴养母。
一日卖柴,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心开悟解。便离开老家广东新州,前往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并在寺中劈柴做饭打杂,做一般的劳役工作。
此后过八个月,五祖弘忍大师让门人作禅偈以确定继承人。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神秀法师在众人的期盼下做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
但对于神秀禅师,五祖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大师作出流传千古的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最终,惠能大师就是凭借这首禅偈,赢得了五祖的赏识,五祖为他于夜三更秘密讲法,指示心性,并咐嘱法藏成为第六代祖师。
六祖到东禅寺仅八月有余便得法。因年纪轻,为避免因付法而产生争端。大师便遵师嘱托南归隐遁,居猎人队中一十五载。
后高宗仪凤元年至南海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解《涅盘经》。期间大师听到二僧对论风吹幡动问题,争论不下。
大师走到二僧面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觉得来人非平凡之辈,便探问风幡之义,六祖具理以告:“幡动源自眼识,风动源自意识,两识源自心识。若心无识,则风幡何以见动。”
印宗法师问:“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行者莫非就是五祖传人?”
大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并拜惠能法师为师。
后来,六祖便在岭南一代弘法,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丰厚的义学底蕴相结合,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流行日广,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
上图为南华禅寺六祖真身
六祖在曹溪弘法几十年,为禅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晚年将要入灭时,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洲。
在新洲大国恩寺,六祖打坐入定,坐化圆寂,留下金刚不坏的真身,后来真身从新洲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
六祖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六祖的真身却依旧端坐不坏,供后人瞻仰。
在佛教中,《六祖坛经》是重要的经典,可见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
《六祖坛经》是一部由其弟子法海等禅师,以六祖讲经为核心,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的,是佛教一本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
愿我等弟子
追忆大德祖师遗范,
祈愿祖师加被,
按祖师之教诲如法修行,
早日契入佛之知见,
开佛之智慧,
戒恶修善,识得本来,
远离诸苦,同登彼岸!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