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劫不护法?
高峰禅师
韦驮菩萨
大乘菩提心的信,是金刚不坏的体性,但这个信,《大乘起信论》一书中说需要修一万劫才能生起。这代表信的殊胜和本具有的大功德,也是为了策发我们要有难遭难遇想之心。
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5),南宋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字高峰。
高峰禅师当年在西天目千丈岩的悬崖边禅坐修行,昏沉时栽下了万丈悬崖,然而却在虚空中被韦陀菩萨托救了上来。高峰禅师惊魂未定之后,心中生起窃喜,暗想:“看来我的修行还不错,连韦驮菩萨都来护法救我。”
这一丝傲慢心生起来之后,韦驮菩萨便说:“我此后一万劫不再护你法。”
高峰禅师听此话后,生起了恐惧、惭愧之心。心里更是忐忑不安:韦驮菩萨一万劫不护我法,那以后怎么办?我还要不要继续修行?忐忑之后,还是下定了要继续勇猛修道的决心。高峰禅师一边向韦驮菩萨忏悔自己的傲慢心,一边继续精进勇猛的修行。
一念超万劫!
忏悔心
精进心
在某天禅坐昏沉又再次掉下悬崖后,高峰禅师悬在半空中心想:这次恐怕要粉身碎骨了,韦驮菩萨已说过一万劫不再护我的法。但是韦陀菩萨却再一次从虚空中把他救了上来。
他疑惑了:“这次是谁救了我?”韦驮菩萨说:“还是我韦驮啊。”他问“您不是说一万劫不护我法吗?”韦驮菩萨说:“因为你忏悔了你的我慢心,又因为你有这份求道的精进心,所以这一念之心已经超过一万劫。”
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需要修一万劫才能生起信”,这里的一万劫并不是一定的。如果真的生起信要一万劫,那我们凡夫希望渺茫啊!
时间 空间亦是变量
一念摄三世
一尘摄刹海
空间、时间对于形而下的生命来说,它是一种固定的、量化的概念,科学的理论、定律也都是对形而下世界的总结;而在形而上的世界里,时间和空间它是变量。
《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对于空间来说,一尘很小,但尘数刹很大;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无边无际的,但是一念可以摄三世,一尘可以摄刹海,在普贤菩萨的大乘体性里是不一样的。
对于轮回中的众生来说,轮回的苦是无解的;而对于解脱的人,轮回的体性了不可得。什么是轮回?一定有轮回吗?不是的!在这个金刚体性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四弘誓愿 法尔如是
金刚体性
顿然而成
我们念《四弘誓愿》时,“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就观想好像踩在大象的体性、金刚的体性的宝筏上,有力铿锵。有了这样浩浩的光明和坚定的决心,众生无边可以誓愿度,烦恼无尽可以誓愿断。因为有了断的资本,更有了度众生的资本和平台。
“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个金刚体性变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但得其本,不愁其末” ,再多也不要紧的,无量也为一啊!
在我师父圆寂前的一个夜晚,只有我们师徒二人在一起的时候,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老人家看着我说了这句话:“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有了金刚体性的这个“一”,法门无量也不要紧,再多的无量也是自自然然,洒洒脱脱的。因为实际上无量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法门无量又如何?誓愿学!不需要恐惧。
“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道不离人,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成佛就顺理成章。所以佛道虽然无上,誓愿成也不难。
庞大士说:“修道难,修道难,犹如芝麻树上摊。”其女儿说:“修道易,修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修道很简单的,如果你知道“百草头上祖师意”,一茎小草就能见佛的丈六金身。
一茎草能当佛陀丈六金身如何想象?草跟佛有什么关系?如果明白了就很简单:“百草头上祖师意”。百千万亿无量诸佛顿然而成,如稻麻竹苇,无量无边。所以,大乘经典里说,“稻麻竹苇可以知其现量数,但是佛菩萨你没办法知其数”。
《妙法莲华经》经文原文: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我们念《四弘誓愿》,如果有金刚体性这个宏大的背景,《四弘誓愿》就是法尔如是的成立。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