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文殊菩萨像感应故事

2024-06-13 00:01:00 发布: 人气:34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殊菩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并称“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殊胜功德不可思议。经典记载,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因文殊菩萨教化之力。佛经中言:“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


图片

▲古文殊寺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师利菩萨



图片

造文殊菩萨像

感诸佛供养,往生金色世界



经典原文(上下滑动)

张元通,信心贞固,发愿造文殊像高三尺,安室内方供养。至夜三更,梵僧两三,手执香炉,来至室内,绕像三匝,忽然不见。弥发信心供养香花。


明日日西,像放光至五更。通梦见,十方诸佛来集室内,以妙花供养形像云,是我本师,以敬师故,我等供养。诸佛亦以妙璎珞,供养元通,汝以信心,造我师像故来供养。


通梦中白诸佛言,十方世界造文殊像,及能画之者,诸佛皆向其处耶。佛言,十方世界,若有此事,我等皆供养之,何以故,我等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若有归依文殊者,超过归依十方诸佛,即说偈言。


文殊大圣尊,十方诸佛师。

归依供养者,超供养诸佛。


说是偈已,忽然不现,通复见圣众来迎云,吾生金色世界云云。通在生之时,隐而不语,注遗书收箱,寿终之后,人披见之,其像移照果寺,灵验见在矣。

 

—— 《大正藏 No. 2084 三宝感应要略》



白话文:


张元通,五台县人,信心贞洁而坚固,发愿造了高三尺的文殊菩萨像,安置在室内供养。到了晚上三更天,看到有梵僧两三人,手执香炉,来到室内,绕像三匝,忽然不见了!元通于是更加发信心,供养香花。


第二天太阳偏西,菩萨像就开始放光,一直到五更。不久,元通做梦梦见十方诸佛都来集会在室内,以妙花供养菩萨像,并且说:“这是我们的本师啊!以尊敬本师的缘故,我们供养啊。”诸佛也以美妙的璎珞,供养元通,并说:“你以信心,造我本师形像,因此来供养你。”


元通梦中对诸佛说:“十方世界造文殊像,以及能画像者,诸佛都会向这里来吗?”佛言:“十方世界,若有这样的胜事,我们都来供养,为什么呢?我们发心,都是文殊菩萨的教化之力啊。如果有皈依文殊菩萨者,超过皈依十方诸佛。


即说偈言:“文殊大圣尊,十方诸佛师,归依供养者,超供养诸佛!


说了这个偈子,忽然不见了。元通还见到诸位圣众来迎接,说他会生在金色世界。


元通在生之时,隐秘而不说这些,写遗书藏在箱中,往生之后,有人披露大家才看见;这尊文殊像,后来移到照果寺,还能看到灵验啊。



经典记述


《佛说放钵经》中,佛陀讲到:“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大宝积经》中,佛说:“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

图片

▲古文殊寺大殿孺童文殊



图片

为愚痴儿画文殊像

儿子智慧辩才超人



经典记述(上下滑动)

释智猛,少甚愚痴,都无分别心。其父为用钱三十文,画文殊像,令其子对像。梦像放光,照儿顶光入顶,觉后有自然辨智,如学法长年比丘,更质经律等如文,谙诵文义,无所不了。出家之后,才智超人,号曰智猛。文殊化作梵僧,而来此土,谒智猛矣。

 

—— 《大正藏 No. 2084 三宝感应要略》



白话文:


智猛法师,年少时非常愚痴,对许多事物都分辨不清,毫无概念。他的父亲非常担心,就用三十文钱,请画师恭绘文殊菩萨的画像,并叫儿子对着大士的像虔敬祈求。


后来,他的父亲晚上入睡时,便梦到文殊菩萨像大放光明,光明进入智猛的头顶。醒来后发现儿子自然具有辨才和智慧,犹如学法多年的比丘一样,读诵经文时,对其内容、文义无不了知。


等到智猛年长,出家之后,因其才智过人,所以号为“智猛”。传说文殊菩萨,曾化作梵僧,而来此土,见过智猛。



经典记述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若复有人宿业障者,梦中得见,梦中见者,于现在身若求声闻,以见文殊师利故,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见文殊师利者,已得见故,一日一夜成阿罗汉;若有深信方等经典,是法王子于禅定中,为说深法;乱心多者,于其梦中为说实义,令其坚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图片

▲古文殊寺文殊师利菩萨




图片

丢失文殊菩萨像,

至诚祈祷五年,失而复得!



经典原文(上下滑动)

十七宋元嘉二年,刘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礼拜。顷之便失,惆怅祈请夙夜匪懈。经于五年,昏夕时见佛座有光发座至栋,式之因烧香拂拭床帐。乃见失像俨然具存。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No.2106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白话文:


宋元嘉二年,有刘式之居士者,造了一尊文殊菩萨的金像,不知何故,忽然失去不见了。刘居士悲伤祈请,夙夜不懈者五年。一日夜晚,已经入睡了,却见佛座上有光,起来烧香看之,失去的文殊菩萨像,俨然又回到原处。刘居士欢喜无量,全家也从此更加精进。



经典记述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不可具记,我今略说,为未来世盲瞑众生,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图片

▲古文殊寺法堂前狮吼文殊




图片


造文殊、普贤菩萨像

获得子嗣



经典原文(上下滑动)

铨部李白春,号瑶圃,丙辰进士,素不近僧。后三子皆夭,父敬泉就公第延华山三昧老人斋,公从屏后一望惊曰,此十五年前见梦者也,遂出叙欵洽。斋次问曰,师能代某祈嗣否。昧老人答曰,公家福力大,必作奇特大福方有感应,公固请作何事。师曰,华山大殿方造文殊普贤二大香像,约费二千金,公能成就,保得子矣。公诺,既施出一千四百金。师先为起一法名曰定智。文殊像方就,即生一子,乳名智郎,即今邠肇也。

——《现果随录》


白话文:


吏部李白春,号瑶圃,是丙辰年的进士,从不亲近僧人。后来三个儿子都夭折了,父亲李敬泉就在李白春的府第,恭请供养宝华山三昧老人斋饭。


李白春从屏风后面一看,惊呼道:“这正是我十五年前梦中所见的人啊!”于是从屏风后面出来,款待并愉快交谈。


斋饭后,白春问:“师父能代我祈求子嗣吗?”三昧老人回答:“你家福力大,必须做奇特的大福才能有感应啊。”


李白春问应该作什么福事?师父回答说:“宝华山大殿正在造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香像,大约需要二千两银子,你如果能成就此功德,保证可以得子啊!”


白春当即允诺,先供养一千四百两银子,师父预先为将要出生的孩子,起了法名叫做“定智”。文殊像造圆满的时候,立即生了一个儿子,乳名叫“智郎”,就是现在的邠肇啊。


罢翁说:李大人自从经过人事变故后就关门在家教儿子,不再见官府的人,坚守节操。年近九十岁,忽然见空中车旗仪仗来迎接,就安然自在地化去了。


曾经对我说:我经过乱世国亡家破,地窖所藏的财物都几乎被搜光了。只有华山所修的微薄善事,是他们拿不去的。又说:“与其过去有家没有儿子,不如今日有儿子没有家。”


这都是李大人的见解独到而自己得到受用的地方啊。



经典记述


《正法念处经》云:“建造庄严庙宇与佛像、僧宝居住的寺院等,使善处、善妙常驻,此无量功德千千劫时也不会耗损……”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捨一得万报。”


《佛说造立形像经》云:“作佛形像其福无量,无穷无尽不可称数,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出过十倍,后世所生常护佛道。作佛形像,死后不复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死即升天,天上寿终复生世间势福之家,如是受福不可称数,会当得佛涅盘之道。佛告优填王,人作善者作福形像,其福佑功德终不唐突。”

图片

▲古文殊寺孺童文殊




清凉寄语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禅师入定后看到了这些,让他发愿一辈子不闲聊
· 《佛教因缘故事》| 结论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六)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五)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四)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三)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二)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一)
· 《佛教因缘故事》| 不应恶语毁呰他人
· 《佛教因缘故事》| 野犴毛色异 诈言兽中王
· 《佛教因缘故事》| 佛赞四希有人
· 《佛教因缘故事》| 当自审察 勿信他语
· 《佛说因缘故事》| 最灵验的家咒
· 《佛教因缘故事》| 跋提释王 出家得道
· 《佛教因缘故事》| 悭贪堕饿鬼
· 《佛教因缘故事》| 欠人财物 作牛还债
· 《佛教因缘故事》| 食用三宝僧物的罪业
· 《佛教因缘故事》| 夺取僧物 地狱剧报(六)
· 《佛教因缘故事》| 夺取僧物 地狱剧报(五)
· 《佛教因缘故事》| 夺取僧物 地狱剧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