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性要专一,行为要谨慎

2024-12-02 09:00:00 发布: 人气:7
图片


图片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天台宗里,圆教是最殊胜的见。但要入这个最殊胜的见,恰恰需要我们忏悔,消除业障,忏除前愆,也就是以前的过患,然后誓不更造。

 

忏悔”这两个字本身就具足了两层含义,

”,是对于过去的错误,我认识到,并且深深追悔;

”,是对这样的罪过,发誓以后绝不再造。所以“忏悔”是有一个时空的概念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儒家也讲,要“不贰过”,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你有了过错,对自己和别人都造成了痛苦,就一定要刻骨铭心,不贰过。




图片




心性要专一,行为要谨慎

图片




六祖大师也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用我们的觉来观照我们的身口意,自己时刻检查,如果发现不对就要像开车的人看到红灯一样,马上刹车。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一惟精,允执厥中”,这是中国文化里非常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人心是很危险的,所以人生在世,要有向道之心。而道又是微妙不可思议的,需要很细心地去感受和体会。因此我们学道、行道,心性要专一,行为要谨慎,要知道自己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上,秉持怎样的原则。




图片





越是殊胜的修法,在因地上,越是要微细地抉择。我亲近师父的时候,比较有机会看到那些高僧大德、大修行人,就一直学习着。

 

师父他人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你想要了解他内在的境界,就看他外在的表现。”所谓叫“内细外不粗”,内细的人,外不会粗的。越是见地高的人,越是大智慧的人,实际上他在细节上就表现得愈发微细、细致。我们所讲的叫“无微不至”。

 

后来,我就用这个方法去看很多的大修行人,发现真的是这样啊。越是名声很大很大的,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会发现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大咧咧啊或者怎么样,而是非常细的,对人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图片






世间上也总结,细节决定成败,成大事者都会注意细微之处。有的人也说,失败都不是因为大的上面失败,都是因为局部,因为细微处的不在意,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我们修行更是这样,经典里说“菩萨畏因”,就是菩萨特别重缘起,对因把握得非常细致。而“众生畏果”,众生是苦现前了才知道害怕。

 

所以修行就要细心、恭谨,在这个过程中,以三宝为对境,降伏自己的身口意,忏悔自己的业障,在体悟佛的智慧的同时增长自我的智慧。

 

但这种消化和成长又是很微细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好比春雨之于草木,是“润物细无声”的。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每日自勉:紧随三宝,不懈怠地精进修行
· 佛门里的梵呗唱诵,就是一种修行
· 最好的供养
·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怎样改变命运?
· 每一天都是你余生的第一天,别浪费了!
· 悟公上人 || 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必落一法界
· 我们最大的福报,就是遇到善知识
· 如何才能拥有和善财童子一样大的福报?
· 求法,要有竭诚之心
· 悟公上人|依经修行 个个得道
· 靠近祂,温暖你|悟公上人开示
· 法华经|悟公上人纪念特辑《觉岸》
· 《修行直指》 | 这是老和尚一辈子的修行精华
· 悟公上人告诉我们:这个陀罗尼一念,阿弥陀佛就在头顶
· 悟公上人|眼要观佛 耳要听佛 鼻要嗅佛
· 悟公上人:念佛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 悟公上人|念头不起则已 一起必落一界
· 对治睡眠,这里入手
· 佛陀反复强调的修行关键要素
· 这个咒一念,可以消无量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