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浅释(一)|《心经》的开篇,就直指佛法精华

2025-01-02 00:01:00 发布: 人气:64
图片
图片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仅二百六十字,诠理最深奥微妙,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世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


从佛法上来说,般若是一切诸佛之母,是长养我们法身慧命的“妈妈”。大乘经典都以般若为基、以般若空性为体。般若又有回遮之功,能转危为安、转染成净、缔造吉祥。


岁末年初,也是业力交集之时,我们要多念诵大乘经文,其中以般若最为重要。《心经》虽然短小,却是最重要的般若法门,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图片




 01 《心经》的缘起 


《心经》,既是佛的心经,也是法的心经、僧的心经,还是我们的心经,祂是总集三宝为一体的。一切佛经都是精华,而《心经》又是精华中之精华。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依靠这个大智慧可以到彼岸。这个大智慧,经文里说“无智亦无得”,不是我们分别意识的、有为的。


”是道路,是我们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一条路;也是我们修行所依止的加持,所以也叫“涌泉”,如涌出的甘露一样,可以不停地加持我们;同时,也是真理,是不变的真谛,所以又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基,契理契机。


图片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讲经三百余会,其中“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而且,佛陀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宣讲,不仅在我们人间讲,在各天王宫也都有讲。


那这部《心经》,是佛陀在哪里讲的呢?在灵鹫山。而且很奇特,整个经文不是以佛陀之口来讲,而是由观世音菩萨所说。


请问观音菩萨和佛是什么关系?从我们佛法的教理上来说,观音菩萨代表一切诸佛之悲心,是佛的报身状态。所以说,《心经》是由报身佛所宣讲的,那此时化身佛在干嘛呢?化身佛在入法身佛的定。


佛陀在灵鹫山入甚深的大光明定,这是法身的境界,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所以也无法言说。舍利弗尊者看到佛陀放大光明,感到很奇特,就请问观世音菩萨:“菩萨摩诃萨,大悲怙主啊,您看我们本师佛陀入的大光明定,是什么境界呢?怎么达到这种境界呢?”这样一问,观音菩萨就为他讲了《心经》。



序品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02 总集法报化三身 


我们现在读的《心经》,是由玄奘大师翻译的。他老人家把序品部分省掉了,直奔主题——“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为这个是最重要的,玄奘大师在取经路上,遇到急难时,直接就是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马上就能起作用。


就好像哪里着火了,你拿起报警电话,把地址和火情说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你拿着电话,别人问你干嘛?你说我这里有个小孩,小孩在玩什么什么,说了大半天才说失火,那不急死人哪。所以,玄奘大师直指“度一切苦厄”,就把序品省掉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心经》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


虽然是观世音菩萨,但实际上祂就是释迦佛陀的心,是报身佛的状态。所以说,这部经里有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佛陀入法身的境界,由报身佛的观世音菩萨讲解,最后由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佛印证。印证的这一部分是流通分,在我们平时读的《心经》里也没有。



流通分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03  “观”的甚深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为什么不用“观世音菩萨”,而说“观自在菩萨”,二者是什么关系?完全就是同一尊菩萨,但“观世音”侧重于寻声救苦,重在“用”,“观自在”重在定,重在“体”,所以这里称为观自在菩萨。


为什么前面说《心经》既是佛的心经、法的心经、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因为在经典的引导下,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观一下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以甚深的智慧到达彼岸。我们每个人当下,“观自在”之后所觉悟到的那个佛性,就是般若体,就是如来体性。


现在我们也“观”一下,到底有没有“自在”?从早上出门到现在,你眼前有多少东西过去,耳朵听到多少声音,你的脚步在移动时有多少景物移动过?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电风扇“嗡嗡”在响,师父的声音敲打着你的耳膜,这一切都犹如尘埃,犹如过客。只有你的这个“观”,如明镜高悬,本自存在、不动不摇。如古人所言,“不随万法异,不逐四时凋”。


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来思考:我讲话的声音有改变,意思也在变,但是你能听到的、明明了了的那个,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我们投胎之前它在不在?我们死后换了身体,它在不在?都在的。所以说“先天地而有,非父母而生”,这个能“观”的如来性是本自存在的,这个本身在的“观”就是般若,这是很甚深的。


图片


所以读经典,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只期待着后面的故事。这个开头的“观”字就很重要,“观”就能够到彼岸。后面的“自”是解释“观”的,“在”是解释“自”的,就是说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灵活现的。


请问是生灭法大?还是我们那个本自不动的佛性大?苦海再宽再大,“观”也可以超过去。你别掉在苦海里啊,掉在苦海里就飞不起来了,所以人不能沉溺在苦海当中。我们每次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众生沉溺在什么地方?沉溺在光影色尘中,沉溺在生灭里,沉溺在境界里,沉溺在外在的光影、内在的烦恼里。


这个“观”,就是“自”的,就是“在”的。现在讲的,我们要去修。语言只是“标月之指”,不应看“指”,应当依“指”而望月,看你当下“能观”的那个月亮,明明了了。你不需要攀缘,也不需要分别,当下现成的,不需要找。


哪怕你现在闭着眼打瞌睡,脑筋也转不动了,瞌睡也是尘埃,你现在就停在脑子转不动的状态,看“谁在打瞌睡”,“谁知道他在打瞌睡?”“打瞌睡的那个状态是什么?”这就叫“观”。这个“观”,可以到彼岸,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图片


所以,观音菩萨头顶上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这个“观”。就靠这个能“观”的性,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的生命,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靠“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如果你能照见这几大组成元素是显而无自性的,如空花水月、泡沫一般,那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不就是“空”的吗?所以,“度一切苦厄”。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心经》就讲完了,佛经三藏十二部到这里也可以结束了。所以,《心经》可以长讲,也可以短讲。要短讲,可以讲得比《心经》还短;要长讲,三藏十二部都不出《心经》的范畴,三乘教法在《心经》里全部都有。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唯独这个法门,佛陀无问而自说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一课
· 一到极乐世界,终成大乘菩萨|讲记30
·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圆寂纪念日 | 一念称得弥陀号 至彼还同法性身
· 现在,这尊佛正在说法 I 讲记29
· 这里有个大礼物 | 《药师经》讲记连载(三十)
· 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有多长寿? I 讲记28
· 药师咒与手印 | 《药师经》讲记连载(二十九)
· 阿弥陀佛的光,遍照十方世界 I 讲记27
· 生命的自由度得到展现 | 《药师经》讲记连载(二十八)
· 薄拘罗尊者为什么“寿命第一”?||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课
· 极乐世界,样样称心、事事如意|讲记26
· 这个世界,连鸟都是阿弥陀佛化生 I 讲记25
· 轮回是什么? | 《药师经》讲记连载(二十七)
· 为什么阿弥陀佛圣诞是十一月十七?||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九课
· 八圣道分、四念处|讲记24
· 分别曰识,不分别为智 | 《药师经》讲记连载(二十六)
· 四天王居然被这位尊者叫得站起来了||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八课
·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I 讲记23
· 修行人的生命 | 《药师经》讲记连载(二十五)
·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讲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