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忍辱,对修行很重要

2022-02-16 00:04: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时长:50:03):

《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五十四课










图片



智者大师在解释观行即“说法品”时说:“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


当我们自己去读、理解,形成内在的觉悟,再去为大家讲解的时候,这个讲解又会转为我们修行的内在动力。因为要为大家讲解的缘故,我们就会把读诵的内容更加理解、强化在我们的身心世界。


所以说法品在观行即里也是很重要的。对法能不能观行、得受用,在这个过程中,说法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图片



通过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慢慢增上福德,慧越来越明朗,圆教的见越来越清晰,行人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这时候从兼行六度到正行六度,智者大师说:“行人圆观稍熟,事理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圆观稍熟”即是理无碍,圆观就是圆教的智慧;“事理欲融”是事无碍;“涉事不妨理”是理事无碍,“在理不隔事,故倶行六度”是事事无碍。华严的四无碍境界,理路就顺出来了。


“若布施时,无二边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无二边取着”就是无能施和所施,这是不是圆的境界?圆的境界是不是十法界都依正的?这就互为因果。“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财是外财,身是内财,还有法施、无畏施。在这个施里,不单单法界依正,甚至所有施的德都融入其中。


当一个人具有了圆见的智慧,持戒,就会得戒度圆满;布施,就会得施度圆满。乃至当圆见充盈的时候,所行六度皆得圆满。佛是不是皆圆满的?所以圆教的见是成佛的因。



图片



《妙法莲华经文句》 隋 智者大师


安乐行是涅槃道,涅槃有三义,谓三德密藏。行有三义,谓止行、观行、慈悲行。止行者,三业柔和,违从俱寂。即是体法身行,即上文如来衣也。观行者,一实相慧,无分别光。即体般若行,即上如来座也。慈悲行者,四弘誓愿,广度一切。即体解脱行,即上文如来室也。

总此三行,为涅槃道,总于三德,为行之境。境称安乐,道称为行。



《法华经》里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


止行的重点在定,观行的重点在慧,慈悲行的重点在利他。


也就是说,止和观的重点在自利,慈悲行在利他的时候,自利又为利他的基础和增上的因果。


止的人柔和忍辱,这就是他的一个安乐的境。反过来说,一个人不柔和、不忍辱的话,他的定的境界就会很差,在定当中不得安乐,这就是相互的。


所以你看修习小乘的法师,他们讲话就特别地柔和,这说明他内在是很定的。他的这种柔和、忍辱的状态,也是他修行的一种安乐行境。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相关文章
· 在娑婆世界,为什么圣人要显凡夫相?
· 这一定是努力的结果,不是走运了
· 【茶香慧日寺】:了生脱死一定是努力修行的结果
· 虚云老和尚:因果是跑不了的
· 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 【中英双语】善知识是我们的修行路上重要的存在
· 忏悔这些过失,把失去的福报找回来
· 正月十五 六祖大师出家纪念日〡 为了这一天,他隐遁等待了十五年
· 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 恭迎六祖出家日 | 这天,元宵节的烟花,照亮了1300多年的夜空……
· 今日元宵~我们给您准备了……(点开就知道了!)
· 虚云老和尚元宵上堂法语
· 在平凡中长养不平凡的愿力
· 元宵佳节|什么是最究竟的点灯
· 绍云老和尚:要自我观察心是否在正道上,勿当断绝佛法的人
· 以圆教的见来忏悔
·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由五百世情缘引发的一部佛经
· 忏悔,到底忏悔些啥?
· 情人节,送您一份解爱良方
·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〡轮回中的“TA”变了样貌,你还认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