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久处”就是我们团队要在一起长久生活,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僧团里,佛法僧的功德自然就会展现在身上。你看最超脱的禅宗好了,一亲近禅师都是十年、二十年。那久处在一起要怎样?要和合,要如理。
“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因为我们的初心就是善的嘛,那最后会不会得到善终呢?就需要你善用六和。
“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我们在敬别人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很谦卑的状态?就是。像此刻我们读着智者大师的这些话,就好像是跪在智者大师面前,合掌在听他开示一样,是不是?
这个里面智者大师都是用菩萨的智慧摄的。“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戒是规范嘛,大家在一起生活就要有一种规则。
“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为和敬。”我们住在一起修行,是为了通达诸法实相的,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个助缘成就的话,最后必得菩提大果。请问你在这里修行,我们这个团队能不能成就你的修行?所以你要不要敬这个团队?智者大师说“敬之如佛”,这个敬就是从这个缘里来的。
“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为和敬。”
你看智者大师在每一条的前面都是以通达实相来讲述的。这就是我们在一起的目的。
“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
前面是菩萨通达实相,后面我们要什么态度?“是以敬之如佛”。前面的动机要明确,后面自己的行为要如法。
“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为和敬。”
除了我们恭敬别人,自己谦卑,具足种种德,我们恭敬的对境也是一样,因为我们都是来追求这个共同的大道的。我们恭敬的一方,现在是凡夫体,但他这样修行下去,以后会不会证得金刚之身?他会的。实际上因为我们的对境是佛法,佛法本身就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他有可能过去是你爸,未来就是佛。
一样的道理,有的所谓老居士,看到刚刚出家的小沙弥、小和尚,会非常轻慢,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实际上他所轻慢的刚出家的我,跟现在五十五岁的我,是不是同一个身体?是同一个身体呀!他如果恭敬当初刚刚出家的我,跟恭敬现在的我是不是一样的功德?就是一样的呀。
像我们在座的,我都是很恭敬你们的。而你们每天的恭敬,会不会是功德?你的恭敬会产生你的净业。否则的话,如果对本应该恭敬的对境犯了错,以后是会后悔的。
“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
智者大师在这里是以法华的境界、天台的境界来开示的。“九道和同”,你看他赞叹的对境多广大!那请问我们有没有面对法界?有啊。所以我们不仅要对现前的对境——僧团和四众弟子恭敬赞叹,也要以修行的姿态向法界所有众生发出赞叹语。
这样做的果报是什么?请问我们以后会不会成佛?我们成佛的资粮里包不包括无量劫修的口的善业?包括的。成佛之后的广长舌相、出柔软语、出无上法味,无论讲什么法众生都能证悟,这些功德就是从 我们现在的因地里积累的。
“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
这就是我们智者大师解释的“六和”。他这里解释的跟上座部东达拉长老讲的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
接下来是一位大德的讲记里讲到关于人品的,我们来学习一段。
“首要必须具备贤善的人品品质,才能做到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建立起三乘佛法的一切道果功德。要想成就佛果,就必须要具有修解脱道、修菩萨道、修果乘道的种性,而这个种性,无非就是指你心上的品质。”
我们大家在这里奉献,通过一砖一瓦的劳作所成就出来的事物里,实际上就能看到你的品格。见证了这么多人来参与建庙,我们也有个总结,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爱并不是那么狭隘的,不是一定要从血缘出发,或者从情感、肉体出发的。有一种爱是理解,是同愿同行。
也因此,当你在随顺着三宝的事业,努力在这个事业里奉献的时候,每一个生命都不会被埋没掉的。你不用担心师父有没有看见,执事有没有看见,你有你自己的一方世界,你诚心诚意在做的时候,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个寺院所有的功德都会呈现在你的心里。
这里讲的心性上的品质,有八种属性,“1.心善 2.心直 3. 心正 4.心温 5.心远 6.心稳 7.心大 8.心广。”
“现代人修行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在此;人品完善容易成就佛法;心态与气脉密切相关;学佛先学做人;学佛先改造自心。”
戒律,它能保护我们。这里就讲到,“以戒为师;破戒的过患;受戒贵在最初谨慎不犯;慎勿放逸;策励自己精勤守戒;三戒要圆融的受持,行为上的取舍。”
“智慧是道的根本;修学的目标是获得无垢的智慧;真实教法叫做“法界清净等流”;日日不离真实教授;引生智慧的三大法行;闻思修行是佛法的命根。”
《宝鬘论》
【举止相和僧众】:
1.“总而言之,自己的所做所为必须与僧众步调一致、协调统一。”
2.“言行举止遵循僧众与道友是十分重要的。”
3.“《别解脱经》中云:相合僧众心安乐,相合之中苦行乐。这其中已经明确地宣说了见解行为应当与僧众一致。”
4.“如果某些人与僧众集体的行为背道而驰,就会出现过于优秀或过于下劣,迥然不同的行为。结果一个看一个并效仿而行,最后与僧众行为不同、另辟蹊径的人越来越多。这么一来,僧众中势必会出现行为各不相同的两派。”
请问一个人要是过于下劣,不但自利利不了,而且会抹黑佛教吧?那过于优秀又怎么样呢?“与僧众行为不同、另辟蹊径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佛法就会越来越衰落了。所以你看像我们师父,他再优秀,还是和合的,跟僧众保持一致。
5.“由于他们心里有隔阂,不可避免的口舌之争,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必定会时有发生,这过患是相当严重的。无论自己认为僧众集体的行为好还是不好,与之保持协调一致极其重要。”
前面有一句话叫“和合僧众心安乐,和合之中苦行乐”。你看我们大家这么和合,到半夜了还在听,表面看很苦吧,但实际上是不是一种快乐?跟你说这是一种快乐。是我们建的寺庙庄严,还是我们这么晚了还在听经闻法庄严?这个才是真庄严啊。
最后我们来看《宝性论》。
【究竟一乘】这个属于智慧,属于见谛,我们不是说见地很重要嘛,见和同解。
“若不了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那将会产生五种过失:1.自心怯弱 2.轻慢下劣众生 3.执着虚妄 4.诽谤真实法 5.增上我执。
若众生知道自他平等具有胜义法性如来的本性,断除过失后产生殊胜的五种功德:1.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 2.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 3.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 4.生起自性的智慧 5.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
这个重要吧?建庙只是帮助我们修行的一个殊胜的助道因缘,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刚才念的这个“究竟一乘”。不要建着建着忘掉了你的初发心。
请问我们建的这个庙,是常住之法还是坏灭之法?是坏灭之法。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是有漏法。但是我们在这里几年,天天求文殊菩萨加被,如果产生了智慧,请问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我们在这里供养三宝,这本身的行为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是无漏法。
这个寺院,纵使我们保证它的质量,让它很坚固很坚固,你能保证以后谁来用吗?能保证这个寺庙就是我们在用吗?是不是我们在用都不能执着,要是执着就苦死了。这必须得想明白的,你不想明白就是投到火坑里去了。只有当下的奉献,越奉献你的福德资粮越大,最后给你宝的时候你就能承接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讲到六和敬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知见。所以最后“究竟一乘”的智慧,才是我们真正所求的目标。前面所有的“和”,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只有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的“和”才是真诚的,才真正是“敬”的。“六和”是一种敬意,不是假装的和,它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恭敬的。
佛陀最后讲到,“诸位比丘,一切诸行法,是坏灭之法,应当要精进,切勿放逸。”请问佛陀以前跟弟子之间,有没有过这么晚还在讲法?很多,经常的。我们一起念一遍,这是佛陀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诸位比丘,一切诸行法,是坏灭之法,应当要精进,切勿放逸!”精进于什么?精进于佛道,精进于出离一切坏灭之法的方法。
这次讲的七不退法,前面五组,加上第六组的六和敬,一共四十一条,我们特意选择在安居期间学习。里面的内容很多,我们以后可以慢慢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