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的生死观
佛弟子一生当中
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了生脱死。
像这些高僧大德,
他们对于这一课题早已是胸有成竹。
前几天我们微信平台连续发表了几篇明海大和尚与曾经随侍过净慧长老的几位法师座谈的文章,主题就是“高僧的生死观”。
我看到这些文章时是很感动的。这些侍者们在高僧身边所见闻到的,所蒙受的教化,就叫“亲炙教诲”。这种生命的教育,是从生理一直到心灵直至智慧层面的。
五位法师的分享,看了都是很有加持的。其中有一段是本焕老和尚圆寂前,打电话给净慧长老叫他赶快去。净慧长老到了以后,老和尚一看到,就一拍桌子:“你用什么功?”净慧长老马上说:“安住当下。”然后也反问老和尚:“你用什么功?”老和尚说:“我老来念佛。”
你看,这就是出家人的风采,终其一生都在修行上。所以见面先讲修行,这个讲好了才交代事务方面的。
像我们师父也是这样,他早就预知时至,但是没有一丝惆怅,一丝遗憾。为什么?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从各个层面,对各种不同的众生去施行教化。这样一个功德圆满的人要回极乐世界了,除了对弟子们殷殷嘱托,他自己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佛菩萨和圣贤,到底在哪儿?其实就是通过僧宝,让我们能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圣人的温度。我们要想对文化有信心,首先要找到一个典范,你在典范身上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你才会有信心。
像我师父十四岁出家,他整个的修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生命跟文化相互融合,最后自己活成了文化的人格化,又承载着这个文化继续一代一代传播下来的过程。
文化也要落地的。对我们来说,我们师父就是活生生的文化,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中华文明。我们看到他心里就会踏实,就会有信心,我们也依靠这个信心得以超越生命的沟坎,超越生老病死。
佛法里面也讲到,师父是总集三宝的。如果我们每天能处在这样的信心里面,生命就会有着落,学佛修行也会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体验。
佛弟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了生脱死。像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对于这一课题早已是胸有成竹。我们师父那时候常常会自言自语似的说一句话,“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啊。”
一个修行人生死的课题有没有攻破,以及在这个课题上的娴熟度、威德力,是能自己了生死,还是能带着一切有缘的众生一起超越生死,他自己心里都是有数的。
悟公上人墨宝:六字大明咒
对于高僧大德而言,只要你跟我有缘,你瞅我一眼,哪怕你瞅我不顺眼,我都能把你度掉。他就会有这种自信。
我们师父在下放期间,就对批斗他的人讲,“你只要看到我还是可以解脱的”。那时候他晚上就围着村里的水井念《大悲咒》,发愿所有喝过井水的人以后都皈依三宝。后来果然这个生产队的人都皈依师父了。
所以我们师父,他的生命里都是光明的。他不仅亲证了佛法,也用佛法惠利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世间法上所有的不公、曲折,到了师父的眼睛里,无一不是他验证佛法之处。
佛教里有一句话,叫“佛法之弘扬,必仗大德僧伽之力”。我们看到了师父,看到了这些高僧大德们,实际上就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上图:悟公上人普陀山复兴观音道场
一九九四年,我们师父来五台山的时候,真的是一拜倒一条街。以前我陪师父回普陀山就是这样,当时以为是因为师父修复了普陀山,所以他回山了大家会这样拜,没想到师父第一次来五台山也是这样的场景。这就代表对于一位圣者的威德,众生在心灵上还是可以感应到的。
师父的这种威德的感化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个成语叫“化若偃草”,就像风吹过来,草自然会低头一样。并且这种威德,无论多少人拜,都是一点也不会减少的。
我们这么多年,无论去哪里弘法,之所以冥阳两界、四生六道的法缘都很好,也是因为我们师父的这种威德的加持,是他的威德的继续展现。
所以我们很幸运此生在学佛的时候能够遇到这么好的典范,让我们能超越时空地,同时又是鲜活地感受到佛法的魅力。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