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世间的人在送别或者怀念亲人时,内心总会充满忧伤。
而在佛教看来,生离死别不是局限,所以对于有缘众生,我们才能超时空地去怀念,去结缘,去召请,去超度。
口
我们佛弟子的生命的成长总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容易被个人的情绪、情感影响,尤其在面对生死离别时会陷入痛苦和忧伤之中;到后来通过修行,体悟佛法后,这些情绪慢慢淡化,变得能够超越。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同了。
就像文殊菩萨,祂的智慧是诸法的现量境。这个“现量境”又很奇特,除了现量的这个现象,祂还有一个本性——无来无去。
正因如此,祂才有能力令十方一切诸佛的国土皆变为文殊菩萨的国土,才有能力去帮助所有法界中的众生。
文殊菩萨“千臂千钵千释迦”,连佛都在祂的钵中,更何况众生呢?文殊菩萨这样的智慧就会启迪我们每一位佛子。
当我们用生命慢慢去领悟,去皈依真理,用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迅速地庄严我们佛性的空间,庄严我们的菩提道的时候,我们的资粮也会越来越多,那时候我们就有能力去利济众生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在评说历史时,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实际上不是我们傲慢,而是由佛教智慧的高度决定的。
佛法历久弥新,虽然来到中国已将近两千年,但现在我们在学习时还是觉得耳目一新,还是觉得很难懂,祂对我们的智力还是那么具有挑战性。
佛教的智慧是超越时空的,乃至人类的历史在祂面前,也只不过是世间的一种纪录,一个轨迹。
连整个历史都可以涵盖在佛的智慧中,就更何况我们个人的经历、情感、人生选择。
在佛的智慧下看,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不是一个定数。所以我们在这一次的生命里能遇到佛法,就特别幸运,比历史上太多失之交臂的人都要幸运。
已经这么幸运了,如果我们现在连做人的最基本的功课还没有做好,就要赶快好好去修。
对轮回的程序还没有看破,那就加深对轮回过患的观察,快快生起厌离。
你厌离了,对你来说才有出去的门;你不厌离,有门,对你也没有什么用。
我们能出离三界是以厌离三界为前提的。
你生起出离心了,在小乘的修法上能对治我执,能观五蕴无常苦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念处能修起来了,实际上就能降伏粗重的烦恼了。粗重烦恼断了之后,才能真正去谈大乘的无我利他。
所以,我们现在能遇到佛法,能学习佛法,实际上已经具有解脱之相,这是幸运的地方。
但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要把过去的习气丢掉,把贪嗔痴慢疑净化,把心里的千千结打开,一步步地体会生命成长的幸福。
——摘自三参法师于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妙吉祥法堂分享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