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安
康
五月端午,
早在周朝的时候
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民俗节日。
而延续至今的吃粽子、划龙舟,
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作为战国时楚国的大臣,在国体将坏,人民受难,自己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时,宁愿赴死也不苟且偷生。这是中国儒家的一种贵族气节,他向我们展示了人有超越肉体生命之外的一个精神的世界。
两千多年来,一代代人纪念的,正是屈原的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而不是他的自杀行为。因为无论是佛教的观点,还是老子《道德经》或者庄子《逍遥游》的观点,都不赞成人去走极端的路。
与端午相关的还有一位人物是比屈原更早的、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伍子胥。当时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他的尸体沉入钱塘江。因此后人常在端午这一天纪念伍子胥。
关于端午,还有一位经常被提到的人物就是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我出家的大佛寺附近就是曹娥江,每次从上海坐长途汽车到新昌去,在嵊州到上虞这一段,车都是开在这条江边的。所以每次到江边我都会想起家在上虞的这一位曹娥女。
端午前后,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曹娥的父亲就是在舜江纪念伍子胥时溺水的。曹娥悲痛欲绝,在江边寻找多日无果后,自己也投进了江里。但神奇的是,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浮上来了,怀里还抱着她的父亲。
这种孝心是非常感人的,所以当时的县令就把曹娥的事迹上奏皇帝。这封奏章是写在帛上的,成为中国毛笔字写在绢织物上最古老的一个实物。直到现在,在曹娥江的汇入口还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曹娥庙。这就是从官方到民间对孝女曹娥的纪念。
这三位与端午相关的古人,他们各自的境界还是不同的。曹娥是为家,代表的是亲情孝道;伍子胥是为国,为诸侯小国谋划;而屈原,为的是天下。
屈原除了作有《离骚》,还有《天问》《九歌》等,这些作品里的境界都是非常高的。他感觉到周朝的礼乐制度是非常符合于天地人的,而礼崩乐坏将导致人迷失于大道,结果是天下大乱,人民遭殃,这就是他的悲愁之处。所以屈原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和对于天地大道的感悟是不一样的。
除了民间,我们佛教界跟五月端午也有一个特别的缘分。我们中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明帝正式开始,一直持续到将近宋朝,而祖师在翻译经典时,往往都是从五月初五起笔,或者是在五月初五封笔,翻译圆满。
比如我们在大宝寺讲的《金刚性海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就是从五月初五开始翻译的。不空三藏好几个唐密的经典都是从五月初五开始翻译的。还有像《药师经》就是五月初五翻译圆满的。
另外,从天文上来讲,五月初五叫天地交泰之象。“泰”字怎么写的?那三横代表纯阳,天地人都是阳,然后有一个“人”连接着这个三爻,透天透地。下面的部分就象征水。这就特别像现在南方梅雨季节的状态,湿润润的,一眼看过去分不出天地。
天地交泰,天气和地气和谐交融,这实际上是初五特有的一种天象。
“天地是无形之父母,父母是有形之天地”,我们都是天地的孩子。
所以在端午时节,我们感恩所有体悟大道、护念人类文明的人,感恩诸佛菩萨护念着我们这个地球母亲。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早日体悟大道,从地球的摇篮里成长起来,步入宇宙文明,往生极乐世界。
——摘自2021年6月三参法师
于端午节分享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