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阿育王寺里面有一个住茅蓬的老和尚,他平时是不见人的。
我曾去参学过两次,第一次去门没开,只看到门上贴的一张纸条,
“此生不了道,来生还来坐。”
当时我虽然对禅宗也在参悟,但主要还是修念佛法门。之所以念“阿弥陀佛”,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如果这一生不能蒙佛接引去极乐世界,那来生还想做人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看到那张纸条时,我就在想,此生如果不了道,来生还能得到人身,还能来坐吗?
但是这么多年想下来之后,我想老和尚的重点是在表明此生了道的决心,不管生还是死,我这个念不变。这是一种修行的愿力。
念佛和参禅是佛门中的两大法门,一个是乘佛愿力的易行道,依靠的是他力,而像那位老和尚就是自力道。
但你也不能简单地把禅宗划成完全就是自力。禅宗不是佛法吗?只要是佛法就岂止是自力啊?
禅宗的依靠自力,只是代表弟子在行持这个方法时有一个坚定的决心。当他如此坚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行持在佛的法船之中,在文殊菩萨的宝钵之内,他是不孤独的。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老和尚门上的纸条,心里面起了分别念,实际上这分别念就是自力和他力的一种碰撞。
我第二次去时,是有老居士引领的,老和尚就开门让我们进去了。
这位老人家他是瘦瘦的、干巴巴的,从修行上讲就是心如止水,外形枯槁,但内心寂静。所以我看着他,也在思考,老和尚这是不是枯木禅呢?
因为禅门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修行不能生机不起,落入枯木禅的境界。但也有祖师说了,你能心如止水,五欲六尘全部荡涤干净,这是不容易的境界。
我们这个身体为什么不能即身成佛,只能即心成佛,见性成佛?
如果在彻证了空性的时候又能起妙用,像《法华经》里的药王菩萨一样,用种种的功德庄严其身,然后让这个身体“去燃烧”,那就能够即身成佛,把业报身转为微妙的净妙身。
但实际上一个凡夫,要想去体悟圣人的这条路,降伏业报身,让分别念停下来,还真不容易。
所以,虽然枯木禅在禅门里面算一种禅病,但这个病还不是常常有人能生的。那怎样才不入禅病呢?就要行在中道之上。
像我们就很幸运,亲近到了师父悟公上人这样的大修行人。
他既有理论上的自信,又有修证上的自信,教和证在他的生命里都是有印证的。同时他又经历了那么多人间的苦难,道心坚固。
所以佛门的大德都知道,悟道老和尚是得道的高僧。他不单单得道,人品还极好,是“有道有德”。
我们师父的德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不说是非,不说他人之过,也不生气,连伤害过他的人都能包容。所以我们师兄赞美他说“量容刹海”。
反而对道的证悟,被师父绵绵密密地隐藏在生命深处。
像那位老和尚,是两眼炯炯有神,道气扑面而来。我们师父不是,他扑面而来的,是对人间、对众生的包容和悲悯。
有的人眼中他是慈祥的老爷爷,有的人眼中他是慈祥的老太太。道的锋芒他是没有的。
我们师父写一个字都是藏锋的,他都是中锋行笔,不露锋芒。虽然也会作偈,也会写对联,什么都会,但他不会去自我彰显,去增上我执。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上图:悟公上人墨宝
这种渊默、从容,就是古人所描述的圣人之相,这是很难遇得到的。
我就发现有时候师父的一个眼神,就让我们几十年都参悟不透。因为这眼神里,既有深邃的对大道的体悟,也有体悟之后的流露。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