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常玩一种玩具,叫万花筒,里面有很多不断变化的美丽图案。我一开始是很痴迷地玩,慢慢就开始好奇,最后它就被我拆开了。一拆开,原理其实很简单。
这也代表一个生命对于外在事物的规律,乃至自身生命的探索,是一种本能。不管是我们中国的老子、庄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跟我们有着相同的对生命的好奇。这种对于生命的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
作为学生,喜欢读书,这也是一种求知欲。我记得我们那时候读书,就是非常快乐的,也正是在那种快乐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我会常常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是人,人跟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再大一点,就会想到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这是作为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和自身生命的独立探索。实际上落实到一个家庭,如果父母亲比较有文化修养,那他对孩子的爱里必然会带上这种修养的因子,他会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反之,如果父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就是出于天然的爱,那往往有时候就会变成溺爱——无原则,什么都满足他,自己可以没有,孩子必须得有。
其实我们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要面对的除了复杂的社会,还包括自身复杂的情绪。所以一个人想要一辈子活得幸福,活得相对平稳,需要有很大的智慧,要有对道的思维,要具足理性。希望快乐这是本能,但真正获得快乐这是理性的结果。
所以如果要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人类所具有的对道的思维,也就是宗教层面的皈依,这是动物无法具备的。
没有对道的探求,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我们怎么完成对生命真相的追寻?怎么可能拥有祭祀的能力?
祭祀文化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皇家祭祀天地的场所,四海、五岳也都有祭祀的地方。包括五台山最早在周朝的时候,五个顶上就设有祭祀处了。
这也代表我们的先祖早已在理解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祖先的关系、阳间和阴间的关系、人和宇宙(细化到日月星辰、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天时地利,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尊重的,是敬畏的。并且我们相信,当人积有厚德时,就可以祈祷天神降下吉祥,加被众生。
对我们每个人的老祖先而言,如果他还没有大智慧,也会因为世间的孩子幸福、发财、升官,而觉得有荣耀感。只是这种荣耀感对正接受着轮回之苦的他而言,并没有什么用处。但一旦当祖先听闻到了佛法,他就会迫切地希望子孙也能懂得这些道理,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子孙才不会重蹈他的覆辙。
子孙的生命没有获得正面的、建设性的成长,祖先在清明节还能期待什么?只有当子孙思维大道,追求宇宙的真相,戒恶修善,拥有了祭祀的能力,才是祖先最自豪、最欣慰的,也是对他而言最有用的。
——摘自三参法师开示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