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佛陀涅槃前,特别授记《华严经》由东土震旦——中国人传承。2014年11月,法师率众朝礼峨眉山,共同学习《普贤行愿品》甚深法义。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普贤菩萨代表诸佛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
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愿愿称法界心,愿愿极法界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中之王”。这本经的题目具足了人、法、喻:“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佛的果地威德是没有出、没有入的,我们凡夫怎么入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呢?普贤菩萨给我们做示范,这就是“普贤行愿”。
如果能按照普贤菩萨的行愿品去行持,我们就能在不出不入当中而入,于不可思议中而思议,甚至证得这个解脱的境界。
普贤菩萨名号的含义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悲华经》云:“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
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圭峰宗密大师认为:从自体上来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从位上来说, “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从自身的德上来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在《华严经》中讲到,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共同辅佐毗卢遮那佛,三圣合称为“华严三圣”。中国古代的寺庙,往往在最后一进殿供的都是华严三圣。
大乘以信心而入
大乘以信心而入。人天乘、小乘、声闻乘、缘觉乘还是可以思惟的,这里叫“不思议”。“不思议”靠什么?靠信。
文殊菩萨表信,信、解、行、证,以信而入,启发大乘心。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由信而解。反过来说,有信无解,这个信是无明;有解无信,这个解是邪见。
这部经典属于大乘,要以信心而入,以普贤菩萨的行愿,身体力行地去证明。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