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曾经为这半偈而舍生命
六祖大师为志道和尚释疑
【六祖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1918.4.26~1995.6.7),虚云老和尚法子,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在美国建立三宝第一人,法名慈安,字度轮,号宣化。上人一生不遗余力致力于弘法、译经、教育等事业,广建道场,培植人才,订立宗旨。集四众之真诚,光大佛法事业,被教界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
《六祖坛经》是一部以六祖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经其弟子以及其他僧俗在200多年间集体完成的著作,是六祖惠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又有一个僧人叫志道,他是广东南海县人。“请益曰”:他想请法利益他自己,就说了,“学人自出家”:我学道之人哪!自从出家以来,我就“览涅槃经”:看《涅槃经》,念《涅槃经》。“十载有余”:到现在十多年,“未明大意”:大概的意思我还没有明白,“愿和尚垂诲”:我请和尚大发慈悲,来教诲教诲我。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汝何处未明”:你哪一个地方没明白呢?你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啊!“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他说,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无常呢?都是说的生灭、灭生这个法。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一听。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婆罗门,他在深山里,自己修行种种的法门,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释天惊动了。
帝释天说:“啊!这个人修道这么样用功,这得了!”于是乎,就化一个罗刹鬼,来试验这个婆罗门。到这个地方,他就说:“离怖畏如来曾经说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完了这话,他就停止了。
这时候,修道的婆罗门想:“啊!谁在这儿讲话呢?”就各处去找,一找,就找着这一个罗刹鬼。罗刹鬼相貌非常难看,非常丑陋,所谓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他说:“是不是你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罗刹鬼说:“是我说的,我是替离怖畏如来说的;过去佛中,有一位离怖畏如来,这是他说的偈颂。”
婆罗门就说:“离怖畏如来说的偈颂,非常之好,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两句,还有两句偈颂啊,你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啊?”
罗刹鬼说:“可以是可以的,不过我现在没有气力,饿了很多天,都没有吃东西,说不出来那八个字。我一定要吃饱之后,才可以说;没吃饱,我要找东西吃。”
婆罗门说:“你要吃什么东西啊?”
罗刹鬼说:“我要吃热的肉,有暖气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
婆罗门说:“你要吃热的肉,莫如你先给我讲了这八个字,我就把我整个身体供养你。”
罗刹鬼上上下下这么看看婆罗门,说:“你能做得到这么伟大的事情?为八个字,你肯把你身体布施出来给我吃?我不相信!”
婆罗门说:“你不相信?我说这话,是真实不虚的,我可以请十方诸佛给我担保,来证明我,我绝对不骗你!你先说这八个字,然后我就给你吃。”
罗刹鬼说:“好!我说给你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说完了,现在你教我吃啰!”
婆罗门说:“你等一等。”
罗刹鬼说:“怎么?你想不算吗?那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说:“不会的,我不会不算的,你放心好了,我供养你就是了!不过我现在想把偈颂写到树上,你把我吃了,那将来人也可以看得见偈颂,也可以照佛法来修行。现在我听见偈颂,你就把我吃了,这不还等于没听见一样?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
罗刹鬼一听,说:“可以的,你写吧!”
于是乎,释迦牟尼把一棵树的皮,用刀刮去,把这十六个字刻到树上。
罗刹鬼说:“这回我可以吃你了?”
释迦牟尼佛说:“你还等一等,还要等一等。”
罗刹鬼说:“你还等!你已经写到树上就得了,你还有什么理论?你还不给我吃?”
婆罗门说:“我写到树上,风吹雨打,字就会没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头上,这才是永远的纪念,可以留到永远。我不是舍不得自己让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后世,将来人可以看得见。”
罗刹鬼说:“你的思想都不错的。”于是乎,就又让他把这十六个字刻到石头上。
释迦牟尼佛说:“好了,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现在把整个的身体来供养你。”
把眼睛一闭上,正等着罗刹鬼来吃他身体的时候,这罗刹鬼踊身虚空,化为帝释,说:“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将来一定成佛的。”
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婆罗门,曾经为半偈而舍生命。四句,是整个的偈颂;两句,是半偈。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生灭灭完了,“寂灭为乐”:寂灭是快乐。“于此疑惑”:在这个地方,我有疑惑,没明白。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
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作么生疑”:六祖大师说,为什么你有疑惑?这偈颂说得清清楚楚的,你为什么要疑惑呢?“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志道就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两种的身体。一种是有形相的色身。一种就是无形相的法身。“色身无常,有生有灭”:色身属于无常的,有生就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法身是有常的,也没有什么知,也没有什么觉。
“经云”:在《涅槃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我不知道哪一个身,是寂灭的?哪一个身,是受乐的?是色身寂灭,法身受乐呢?还是法身寂灭,色身受乐呢?
“若色身者”:若色身受乐的话,“色身灭时”:色身灭了之后,“四大分散”:地、水、火、风,这是四大;人死之后,四大就没有了。“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在四大分散的时候,完全是苦的境界,苦得说不出来那么苦啊!所以在这个苦,就不可以说是乐。“若法身寂灭”:要是法身寂灭的话,“即同草木瓦石”: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样,“谁当受乐”:要哪一个来受乐呢?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又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之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生灭的用,“一体五用”:在法的本体,生出五种的用。
“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如果生灭是常的话,则从法体上生出这五种的用;“灭则摄用归体”:等到灭的时候,则摄这五种的用,归还法体。
“若听更生”:假设要是随便它更有来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这种道理,就是所有有情的种类,都是不断不灭的;不断不灭,就是个常了。
“若不听更生”:假设不可以随便它再托生来世,“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就永归于断灭,同草木瓦石无情之物一样的。
“如是,则一切诸法”:像这样讲的话,所有的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则被涅槃法给制止住了,也变成断灭了。“尚不得生”:生都不得自自由由去托生,“何乐之有”:这有什么可以快乐的呢?志道是这样讲。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则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
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
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六祖大师说,喂!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是出家的僧人,你为什么要修习外道执断执常的邪知邪见,来谈论最上乘的法呢?
“据汝所说”:根据你所说的道理,“则色身外别有法身”:你的意思是,在色身灭了之外,更有一个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离开生灭,而另外有一个寂灭;是不是?
“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你又推寻常、乐、我、净这个涅槃的道理,说有身来受用这个快乐。“斯乃执吝生死”:这种的见解、这种的说法,是你执着,而吝惜生死。
“耽着世乐”:世乐,世间上的快乐。你着住到这个地方,就不走了,不活动了;你不知道出世快乐。
“汝今当知”:你啊!现在我对你讲,你应该要知道,“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佛为着迷人错认这五蕴和合,“为自体相”:为自己的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他分别一切的法,为外边的尘相。
“好生恶死”:好乐生存,而厌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念念都在执着的境界上过生活,不知道一切事,都好像梦幻泡影似的,都是虚假的。“枉受轮回”:在六道轮回里来回,生了死,死了生,转来转去;很冤枉的,很可惜的!
“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以常乐我净,涅槃这种妙德,反而成了苦相;“终日驰求”:一天到晚,向外驰求,到外边去找。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佛怜悯这一类的众生,因为这一类的众生太可怜了,所以才指示出涅槃的真正快乐。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刹那,很短的时间。很短的时间,也没有生相;很短的时间,也没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也根本在生灭上,没有可灭的相。
“是则寂灭现前”:这个时候,在你生灭里,就有不生灭的境界,这叫寂灭现前。“当现前时”:当着寂灭现前的时候,“亦无现前之量”:也没有现前的量度,说现前这种寂灭相是多大、多宽啊?没有的。“乃谓常乐”:这是常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你若得到这种乐,是没有一个受这种乐的,也没有一个不受这种乐的。为什么呢?这就是本来自性所现的,“岂有一体五用之名”:怎么还有一个法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五种用呢?没有!没有这种名的。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何况你岂可以更说,涅槃禁制着诸法,叫你永远不再去生呢?啊!你所见的是不对的。“斯乃谤佛毁法”:你这么样说的话,就是谤佛毁法的见解。
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现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六祖大师说,“听吾偈曰”:你现在听一听,我给你说一个偈颂。“无上大涅槃”:无上,是没有再可以比它高上的。
“圆明常寂照”:它又圆满,又光明,恒常不变,寂而常照。“凡愚谓之死”:凡夫、愚痴人,就说是死了,“外道执为断”:外道就说断灭。
“诸求二乘人”:这所有二乘的声闻、缘觉,“目以为无作”:他认为这个就是没有造作的,是一个自然的。
“尽属情所计”:前边所说,不论他是执断,或说是死,或者说是无作,认为是一种天然的;这都是用凡夫的情来计度,来分别。“六十二见本”:这都是属于根本六十二见的。
有人知道六十二见是什么吗?
弟子:色就是我;还有色是大,我是很小,我在色里头;还有色小我大,色在我里面。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成二十,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就六十,还有常、断,加起来六十二。
这是在五蕴里,每一蕴又分出四种,五四二十。不是说在五蕴以外,就是在这五蕴里头!每一蕴有四种,这五四二十嘛!是过去二十、现在二十、未来二十,这六十,再加上那两种见,大家都明白没有?还有另外一个讲法,不过现在不讲。
“妄立虚假名”:这六十二见的本,都是虚妄立出来的,虚假的名字,“何为真实义”:什么叫真实的道理呢?“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过量,就是超过去一般凡夫、二乘、外道思量的人。他通达法相,无取无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所以他无取无舍,能真实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法,和五蕴中的我。
“外现众色像”:在我以外,所现的这一切一切的色像,“一一音声相”:所有音声的相,“平等如梦幻”:这些情形,都是平等,好像梦幻泡影一样。“不起凡圣见”:也不起凡夫见,也不起圣人的解;离凡见、离圣解。“不作涅槃解”:也不作涅槃快乐的解释。
“二边三际断”:也不着于空,也不着于有。着到空边,着到有边,这都落于两边。三际,就是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三际断,不着过去、现在、未来,这都断了。
“常应诸根用”:真如自性,常常能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种无穷的应用;应诸根之用,而用不穷尽。“而不起用想”:也不生出来一个想,说:“啊!我这儿有这个用。”
“分别一切法”:没有一切分别诸法相的分别心。“不起分别想”:也不起这个想,说:“啊!我没有分别了。”你若知道你没有分别,你还有一个分别想;你要连分别想都没有了。
“劫火烧海底”:三灾起的时候,有火劫,就把海底都烧乾。“风鼓山相击”:风灾起的时候,鼓动两座山互相撞击。
“真常寂灭乐”:你若得到真常寂灭乐的时候,“涅槃相如是”:你的涅槃相,就像这样似的。像前面所说,无论三灾起时,对你也没有关系。“吾人强言说”:我们人勉强来说这个法,“令汝舍现见”:就是要使令你舍去现在的这个知见。
“汝勿随言解”:你不要随着文字来解释经典,“许汝知少分”:这个时候,我许可你知道很少的这么一点点。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志道听六祖大师说了偈颂之后,他开悟了;所以就很踊跃的,甚至于跳起来,给六祖大师叩头,就退到一边去。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往期精选
如果一千年后,我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回头看现在的自己......?
【祈愿国泰民安】见佛足印,如同见佛(见者增福增慧,转发功德无量)
“八段锦”被央视官宣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宅家也能强身健体(内有视频)
【祈愿国泰民安】心旅斯里兰卡,不出门也能看世界——殊胜的佛牙舍利
我也曾被隔离……新年超度祖先】心灵是一个“隧道”,能让祖先得到解脱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佛教有这些殊胜的预防方法!(转发功德无量)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