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设计界的奥斯卡”
—Good Design Award
爆出了个大冷门
打败了佳能、索尼、松下......
等一票重量级公司的得奖者
居然是一名默默无闻的
日本和尚
要知道
广受业内称道的“G Mark”大奖
可是亚洲最具权威性的设计大奖
凡是获得「G」 (Good Design)标志的产品
即代表设计和质量的双重保证
那么问题来了
这位名叫松岛靖朗的日本和尚
居然能从4789件颠覆性的黑科技中脱颖而出?
震惊,怀疑,难道有黑幕?
消息一出
不仅仅是945家参与竞争的公司
许多民众都感到十分不解
这位“出家人”到底是拿出了
什么宝贝才能获此殊荣呢?
松岛靖朗
地地道道的出家人
是奈良一座名叫安养寺的第三十二代住持
而获奖的作品
就是他在过去四年里
联结起全日本近1000间寺庙
发起的“寺庙零食俱乐部”
“寺庙零食俱乐部”存在的意义就是
将信徒们给寺庙的供品集结起来
通过组织活动、访问或定期发送
将食品与日用品等供品送给那些家庭的孩子们
或许会有人问
日本不是发达国家吗?
还有人贫困到饭都吃不起吗?
是的
日本社会里
每7个儿童当中就有1个孩子处于贫困状态
尤其是单身妈妈家庭里
每天都有吃不上饭的孩子
几年前他看到的一则新闻
大阪一对年轻的母子因为无人关照
在屋内去世多时才被警察发现
警察在这个屋子里
发现了28岁的单身母亲留下的遗言
——没办法让你吃东西,
孩子,真是对不起!
被这条新闻震惊到的住持松岛发现
在日本
每7个孩子中就有1人是贫困儿童
而那些单亲妈妈带着的孩子
所处的环境更加恶劣。
“这令我开始思考,
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一边
人们总是十分乐意地把那些美味的食物
供奉给寺庙
于是寺庙每天都收到大量供品
因为是供养佛菩萨的供品
导致经常它们总是被遗忘在那里
久而久之便会坏掉
一边是吃不饱饭的孩子
他们不止面临着身体上的饥饿
还面临着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自卑
这样的矛盾
让松岛靖朗的内心五味杂陈
“食物应该给真正需要的人,
寺庙中的一部分捐赠物,
我们将回赠给社会中生活疾苦的人。”
仅仅是一个视角的改变
善意的种子冲出寺庙虚掩的禅门
在很多人心上荡起涟漪
如果佛菩萨是我们意识里的普度众生的角色
那么或许松岛靖朗就是贫困孩子眼中的活菩萨
“想想那些饿着肚子的孩子
这样的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馈赠提供给有需要的人
给那些在社会里生活疾苦的人们
这样佛菩萨也会觉得开心吧!”
一个个新鲜的水果
一块块美味的糕点
寺庙里的零食俱乐部就这样开始营业了
慢慢地
来上香的人们知道了
主持的“寺庙零食俱乐部”之后
会自发地多上供一些吃的
就这样积少成多的
一个,一箱,两箱......
看着那些从来没有吃过零食的小孩子
露出开心的笑容
松岛靖朗觉得幸福极了
最开始的一个人,一家寺庙
到后来
有1000间寺庙、无数个志愿者加入进来
善意连成了一床温暖的棉被
盖在了那些贫困孩子的身上
受到帮助的妈妈们总是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他们经常会写下可爱的感谢信
感谢松岛靖朗带来的温暖
四年的时间
“寺庙零食俱乐部”
帮助了近100000的贫困儿童
每个月约有9000人受到帮助
你有多的衣服,给衣服就好
你有多的吃的,给吃的就好
善意从来不分贵贱也不分大小
“寺庙零食俱乐部”或许没有能力资助孩子们
但却可以让他们吃到从来没吃过的零食
让童年里多一些味道、多一份善意
松岛靖朗从来不期望得奖
相比之下
孩子们的笑脸对他而言才是最棒的奖项
在设计界
“寺庙零食俱乐部”
什么实质性设计也没有
也拿不出传统意义上的产品
甚至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美”
但它却朴素又轻盈地脱颖而出了
这或许就是一种社会态度的转变
单纯的“美”或“颜值”已经不是设计的初衷了
“生活”与“社会”才是关键词
这件亚洲年度最佳设计
真是实至名归!
他用一束光,
照亮孩子们的世界。
人间自有真情在,
善良从没有消失于这红尘世间。
往期精选:
【修行法门】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教化众生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妙音
恭逢药师佛圣诞,祈愿一切有情远离疾苦、增福增慧、国泰民安!(作何善恶成九亿倍,转发功德无量)
【殊胜咒语】这个咒语一念可以破所有地狱,救拔地狱众生(内有此真言手印视频)
【殊胜天降月】时过五载,重温传喜法师九华山宣讲《地藏经》……
佛菩萨为我们的生命装藏!无论什么样的业境现前都不要忘掉佛菩萨!
恭逢观世音菩萨出家日:一心称念,有感必应,所求皆如愿(转发功德无量)
传喜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合集全22集 { 精美版 }
(极为罕见!慧日禅寺双色睡莲盛开)莲花在佛教修行里的甚深寓意
汉传佛教蒙山施食殊胜的功德利益(日全食 | 功德九亿倍,转发功德无量)
爱因斯坦的选择让我们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 全68集(视频&文字精美版)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