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二、一脉相承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要“道”,就要“名”。“名”即格式化,倘若不借“名”,思想没了载体,何以道?我们即是在格式化的过程中去探索求知的。就像初学毛笔字需要临摹,由无序渐次提升为有序,继而再形成鲜活的生命流露,那就成功了。当然,其间亦不乏逻辑推理与直觉。
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讲说佛法,同样亦借用比量、现量和圣言量。首先有一个圣言量就在的,端看我们怎样经由一个格式化的比量状态,再回复到一种清净的现量状态。譬如,你说“我现在现量了”,可你的现量还在房子里;“我现在已突破房子了”,可你还在南方;你说“不仅南方,北方我也看到了”,可你还在东半球;“我有可能全地球都看到了”,但你或许还在这个时空里,所谓四维空间。可见,随着现量的不断扩展,也是一个递进的修行过程,但还有一个圣言量在,即《华严经》里的一真法界、真如实相。
佛要跟众生说法,那怎样把佛陀的圣言量、一真法界、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众生讲说呢?所幸的是,佛陀是一位至善圆满的教育家,悉知众生的根性。所以,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借助因缘譬喻、种种作比来引导众生,远离执着。一如《妙法莲华经》之“妙”,佛一一展示给我们看。佛陀的实相境界,当祂入这个定来给大家看到的时候,皆叹称太奇妙了!但怎能让我们明白知道呢?接着,佛再来解释:“实际上,我一生带领你们说这么多法,最终就是要带领你们进入圣量境界。”那前面所有的比量,小乘、大乘、金刚乘都是相对圣言量而言,对这个妙法来说都不过是方便而已,带领着众生“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进入现量,现量至极致即进入圣言量,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有一真实”。
简言之,弥勒菩萨就是借用这三个量来让我们领会,属于法相,因而此宗又称为法相宗。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就是通过学习这个教法,而对佛陀的一代时教明白通达了,并系统完整地将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思想传播到中国,创立并发展了中国汉传佛教的法相宗,亦称唯识宗。
那天台宗又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叫“五时八教”?有着怎样的思想体系?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印度梵僧东来传教,中国僧人西往求法,使得译经事业一天天兴盛起来。至南北朝末年,仅北魏就有寺庙三万余所,僧尼两百余万人,译出的佛经有四百一十部,达一千九百十九卷,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静权大师在《天台宗纲要》里说:“佛经的译述既多,讲经的风气亦盛极一时。在判释教义之际,因为师法的不统一,不免互有分歧。南北朝之际,分宗判教最著名的有十家,所谓‘南三北七’①。法师们亦各有师承,各有各的家法,其智慧都出类拔萃;学者修习,无所折衷。”
倘要明白天台宗的教义,须远溯至龙树菩萨。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中论》,发明“一心三观”的要旨。其后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论》妙悟其旨,开“空、假、中”三观的止观法门。南岳慧思禅师,从学于慧文禅师,悟入法华三昧,证旋陀罗尼,著《大乘止观》,奠定台教的基础。其后智者大师,承南岳的衣钵,用“五时八教”判释一代时教。静权大师言:“台教既兴,众说皆废。”天台宗的判教,如日丽天,影响深远,因而为诸方学者所共遵。
《止观》云:“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是名圆信。”即是一境三谛的道理。一切诸法,当体即空,本无所有,不可执着,即空;然而因缘和合,成种种法,如梦如幻,不无虚相,即假;究竟唯是一心,即中;但举一法,无不具有三谛之理。彻法底源,所以为“深”,包含法界,所以为“广”,毕竟不可思议,所以为“非深非广”。对于这种道理,能够彻底信入,不怖,不疑,亦不怯弱,名为圆信。
试想,一切法有自性吗?当体即空,本无所有,不可执着,即是空;空无自性,因缘所有,即为假;为什么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是佛性的伟大。一念无相谓之空,一念无相之本体、一切法显而无自性的本体即为空;无法不备谓之假,既然万法无自性,所以能显万法,称为假;不一不异谓之中。
这,即是佛的本地风光,也是佛法最重要的依据,如来出世,菩萨利生,诸祖弘法,无不是为了要令一切众生亲证此理。圣人,是因为悟到了这个道理,而成为圣人;不悟,则为凡夫。凡圣之别,在迷悟之间,乃至列圣人之教皆由此而来。
湛然大师在给弟子们讲完这个道理后,泊然而化,圆寂了。华严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大师,在听了湛然大师的天台宗教义后,对华严境界更加透彻了达,一生弘扬华严,成为贤首宗祖师,并被拜为国师。同样,永嘉大师开悟之后,不远千里去亲近六祖,以求印证自己的见地。六祖大师当面印可,如是如是,这即是佛的密意,诸佛究竟的见地。永嘉大师于是展大具向六祖顶礼谢法,告假要走。六祖大师留祂一宿,后人称之为“一宿觉”。
这个心印或说智慧,契合佛佛祖祖所传佛之心印。这个见地,通过文字流传至我国,取经大师可谓泽被后世,超时空地利益到无量众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恩泽至深至远。任何时空的众生,只要有心者,都能与佛陀相遇,而入佛之家园,证佛所证。我们的佛性跟佛不一不异,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同体同德,无量光无量寿,故名阿弥陀佛,没有时空的障碍。
佛法的学修与弘扬,离不开经典、制度与师承。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尊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二祖慧文大师,三祖慧思大师,四祖智者大师(下略)。智者大师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强调止观双修,发明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体系,因智者大师晚年居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所以,佛学界普遍认为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开创者。
智者大师,从学慧思大师,诵《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而悟入法华三昧,身心焕然,得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奉师命出山,游化于陈隋之间;当时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者不可胜数。大师曰:“法华为一乘妙典,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遂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维摩》、《金光明》等注疏。学者宗之,竞相讲习,天台宗遂大行于中国。
五时八教,简言之,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即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
《法华经》亦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一乘法、一事实、一大事因缘,都是指的圆教。其他如《华严经》的一真法界,《维摩诘经》的不思议解脱,《般若经》的实相般若,《楞严经》的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涅槃经》的大般涅槃,乃至禅宗的正法眼藏,净土的依正庄严,都是圆教中教法、谛理、观行、果德的别名。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就非先研究圆教不可!
圆教是不思议境界,倘若用分别意识去研究圆教,不可能彻底明白。不过,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的道理,也并不等于了生脱死。因为五品观行位的人,已是大开圆解,能圆伏五住烦恼,而实际上仍没有断,仍在生死中。必须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方才真能超出分段生死;初住破一品无明,方才登法身位。即使用了阅经、参禅等方法,彻悟圆教妙理,还在生死中。唯有念佛则不然,只要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临终便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如能彻悟圆理,便登上品;没有彻悟,也能生中下品。只要一生净土,便决了生死,横见四净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是特别的法门,较之其他一切法门,都要超胜。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在《示念佛法门》中亦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我的师父上悟下道大和尚,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功德巍巍,这与其十年学教天台之经历,密不可分。在祂看来,天台宗的历代祖师,皆具有与释迦佛陀一脉相承之信心。师父出家后,入观宗讲寺学戒堂三年,于宝静法师门下习天台;而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参学,追随静权大师十年,专研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
同样,静权大师为谛闲大师法子,于谛闲大师处受学天台教观,经十年刻苦学习,造诣深厚,慧解经藏,解行并进,深得谛公器重,委以主讲重任。此后,静权大师以讲经为己任,于诸方弘法,诲人不倦。
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从慧文禅师悟龙树菩萨之妙理,一千五百多年来,几经兴衰,天台宗在一代代祖师大德的护持中,传承至今。“教弘天台、行归净土”,历代祖师莫不如是。且对经律论的研习、行持无不严谨,而后摄受众生,导归净土,为大慈悲。我们应深念祖师之恩德,学习祖师大德深入经藏、真修实证之精神,早日彻证本来圆满,究竟解脱。
正如静权大师在《天台宗纲要》中所言:“天台宗的教义体系,实则不只是天台宗的教义体系,而是整个佛教的教义体系。譬如天上的月轮,由擅画的人画出来,固然画得维妙维肖,然而这月轮乃是天上的月轮,是全世界的人共见的月轮,而不是擅画者个人私有的月轮。佛法是十法界公共的法,不过天台宗诸祖把祂分析发明,使后之学者容易弄得明白,并不是天台宗的佛法如是,而其他宗的佛法却另有一个样子。不论台、贤、性、相、显、密、禅、净,所明的只是这个佛法,所证的也只是这个佛法,佛法只有一个。正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十方清净人,一道出生死’;‘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学习佛法,必须首先明白这一层意义。”
一切现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有人问东方文明为什么至今未灭?我想,这跟我们东方人的想象力有关,东方人的智慧是有传承性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如果深入卷帙浩繁的汉传佛教典籍,就会发现这些修行法门背后都有非常深广的思想理论作为支撑。但是,我们基因的连续性或说文化传承的这个信息场是贯通的。比如我信我师父,我师父信祂的师父,上可一直追溯至佛陀。因为我们的祖先有这个仰信,所以佛法的传承亦复如是。
而西方文明没有这个信息场。他们崇尚要以自己算到为准,锲而不舍,探究物质的最小单位,研究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胶子、夸克等基本粒子,再到量子及其生灭,刹那生刹那灭,实则是一种能量或者能量波,也称弦的振动。最后发现找不到最小物质,只能找到能量,而质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爱因斯坦,在这里跟佛法接轨了。而我们则不必刻板,我师父告诉我:“佛佛祖祖,一个鼻孔出气。”我们只要首先相信佛讲的,具足一个信心,依教修行,个个证果得道。或许,这就是东西方思惟方式的差异吧。
龙树菩萨亦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是因缘所生。既然是因缘所生,意味着本就无生,本就是空无自性的。东方人想一想,就证到了。《金刚经》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一切相无自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学僧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祖师西来意和“庭前柏树子”有什么血缘关系吗?是怎样牵上的?“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才告诉你。”“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落什么处?”一棒一喝,一默一止,一言半句,答非所问,香象渡河,截断众流。因而,禅门的传统是对抽象思惟全部对暗号,对上了,就明白了。
自佛陀拈花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绵延至今,这个法门下手工夫虽屡有变迁,但师徒间的传授就是以心印心,多半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就把我们生命中固有的能量活力给释放出来了,一切现成。这即是我们祖辈的智慧,或说我们生命的传承性。
现在,我们就是要恢复这种传承性—— 一种高级形而上的链接,即所谓文脉。佛教里亦指道脉传承、法脉传承,佛佛祖祖,数千年传下来,可谓一脉相承。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