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各种明星离婚、分手的狗血八卦几乎霸屏了热搜。但突然看到了一个好几天前的新闻:袁隆平种植海水稻,开耕盐碱地。
心血来潮之下,想要写一写袁老的功绩,但在搜找资料时却茫然发现,最近的关于袁老种植海水稻的文章只有不到十篇,在这仅有的几篇中,还有一大半是官方媒体的官方通报。
而最近的十万加爆文的内容几乎都是:林志玲结婚、景甜分手、双宋离婚......
说起来,挺让人感觉荒唐的,高考的两天里,发生了四件新闻:
林志玲宣布结婚的当天,国家颁发了5G牌照。
景甜分手的前一天,88岁的袁隆平表示要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
怎么看,刷屏的都应该是可以指导高考学子未来方向的5G和袁隆平。可事实上呢?
林志玲结婚当天,微博热度高达七千万,新浪服务器瘫痪十分钟;景甜分手当天,公众号三小时出现三十篇十万加爆文......
在这个追求刺激的年代,如果写一篇《中国科学要完》,可能最多只有几百个人看到,然后消失在刷屏的娱乐新闻中。
但同时,这也不是标题党。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中,袁隆平这种专心科研的老人“早已过时”。
没人再会排队买书,优衣库和AJ的门口倒是挤满了抢购衣服和鞋子的潮人。
2003年发起的20世纪十大偶像评选中,只剩钱学森一人是科学家。
孩子们也显少在作文中,说将来想当科学家。
2014年,西安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超52%被调查者未来有明星梦,想当科学家的只剩13%。
看到了吗?我们是要和袁老永别了,不止是袁老,钱学森、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杨振宁......都要和我们永别了。
也不确定今天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也可能还会被明星的粉丝们臭骂一顿。
但总觉得,越是在这种黑暗的时刻,越是需要有人点一盏灯,这灯可以微弱,也可以暗淡,但一定不能让它熄灭!
只有有这盏灯,那就总能吸引来愿意传播火炬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写的一篇篇文章,点的一个个在看,转发出的一次次呼喊,都是在向这个世界散发出一个信息:若没有光明,我愿化身火炬。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一片喧哗中,#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记录#这个新闻,却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收获了20多万个赞。
“中国真棒!骄傲~”
“这才是该上热搜的事!”
“只有袁老才能说我胖!因为我确实吃了他种的大米。”
“喂饱了无数人”的袁隆平老爷爷,特意在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献上了一段视频致辞:
“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发展杂交水稻,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原本只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视频,袁老穿着简简单单,致辞也是一如既往地诚恳坚定,却看得许多网友忍不住泪目:
“袁隆平爷爷真的老了好多啊。”
田野里健步如飞的他,终究还是老了
时光一个回眸,英雄已然迟暮。
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科研工作跋山涉水,奔波在地头田间的袁老,如今,已经快90岁了。
在去年的一个科学研讨会上,袁老因为健康原因,就已经无法正常行走。
就连站立,都需要在两个人的搀扶下,用尽全力才能站稳。
那个从前总是精神矍铄,爽朗大笑着要跟年轻人分享“乌发秘诀”的袁隆平,是真的老了。
其实早在9年前,袁老就被查出患有慢阻肺。
为了多争取一点时间,“再多活几年,继续下田做科研”。
2017年,他硬是戒掉了抽了60多年的烟。
无论身体状况有多差,他心心念念惦记着的,还是“希望中国人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
一有功夫就跑去下田考察:
“要加倍努力工作。
我这位老人现在也要与时间赛跑。”
早就可以和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的袁老,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
因为,一路走来,总是有梦想等着他实现。
去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袁老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到场,只能通过视频发表得奖感言。
他说自己还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果然,今年在塔克拉玛干边缘,袁隆平团队试种的“海水稻”就安排上了。
在非洲,我国的杂交水稻,也创下了高产记录。
做了一辈子的梦
因为天天顶着太阳下田,很早之前,袁隆平就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得多。
晒得黑黝黝,裤腿又经常沾满泥巴,他看起来,就像是个辛勤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
每次他说起自己的梦想,也总是跟庄稼有关:
“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人坐在水稻下乘凉……”
事实上,对土地爱得深沉的袁老,并非农民出身。
他父亲是东南大学的毕业生,母亲是教会学校的高材生。
因为他于1930年出生于北平的协和医院,父亲便为其取名“隆平”。
从小衣食无忧的他,在抗战期间的逃难路上,经历了灾难和饥荒,才深切体会到:
“一个民族要想不受屈辱,除了强大别无选择。”
报考大学时,袁隆平选择了“学农”。
“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学农,人类怎么生存?”
即使父母担心学农太辛苦,也依然尊重了他的选择。
学了遗传育种的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安江农校任教。
临走前,就有人对他说:
“那里山高水远,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
袁隆平早就做好了为田野贡献一生的准备。
1960年的大饥荒时期,他亲眼见到,有太多太多的人吃不饱饭。
没有挨过饿的人,或许永远无法想象挨饿的滋味。
“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有时候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所以,那时候的袁隆平,梦想很朴素,却又很坚定:
想让中国人不挨饿。
一头扎进田地里的袁隆平,有时候为了寻找几万分之一的稻株,找到胃痛,身体抽搐。
为了做育种实验,天南海北地四处奔波,很多个春节都没回过家。
经历过失败,经历过嘲讽——袁隆平曾带领团队配种了无数次,辛辛苦苦种出了一批长势喜人的杂交稻。但到收成时,却发现稻草长得高,谷粒却很少。
失望之余,还被人吐槽说:
“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啊。”
但无论有多艰难,袁隆平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田野里,风吹日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中国水稻的亩产一年年增长,袁隆平也一天天老去了。
赞美与诋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
“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倾尽所有心力,袁隆平不仅让中国人吃饱了饭,也让全世界都为中国的成就惊叹。
无论拿了多少国际大奖,他总是很谦逊:
“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
在杂交水稻方面,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终的成果,是广大科技人员和基层民众一起努力得来的,功劳不能只归功我一个人。”
对袁老来说,除了科研,其他的事都是身外之物。
天天下田,晒得黑老得快,被人说他看起来很土,他一点儿也不care。
“下田是头等大事。”
就连给袁老拍的纪录片,他都没空看。
“我没看,也不是太想看,看那个太耗费时间,我大部分时间要到田里去。”
曾有西方媒体报道说,袁隆平穿去领奖的西服,500块不到。
但对他来说,那已经算是太贵了。
因为他平时穿衣服都是到超市买,几十块、一百多块搞定。
出席正式场合,也戴过10块钱一根的领带,连出差坐飞机,也舍不得坐头等舱。
“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
拿到奖金,袁老就想着怎么花到科研上,去支持农业发展。
院里曾几次决定想给他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他却总是拒绝:
“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熟悉袁老的人,都喜欢调侃他身价高达一千多个亿,对自己却很抠门儿。
他总是说:“我多半时间都花在研究上了,不太喜欢在其他事上费心思。”
然而,与世无争的袁老,却也遭遇了许多的误解。
因为在车展摸了一下车,就被人吐槽“豪车无数”。
国家给袁老奖励了别墅,却被不知情的网友说他“生活奢靡”。
暂不说辛苦了一辈子,即使袁老享受一下生活,也是理所当然。
可就连这本就该用来颐养天年的别墅,也被袁老用来搞科研了…
“这哪是豪宅,明明是办公场所。”
“袁老真的是辛苦了一辈子。”
但袁老却从来没有为自己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地埋首工作,他想守护的,唯有自己的初心。
“我老了。
还有梦想等着我实现。
要跟时间赛跑。”
在浮躁又喧哗的声响中,他用最质朴的语言,真正诠释了什么叫:
“全心全意,择一事,终一生。”
曾有网友问:
“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人回答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和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和尊重,原本就该比那些刷屏头条的娱乐八卦更多一些,再多一些。”
往期精选:
【父亲节】如山的父爱,深厚宽广,如何来报答您——我亲爱的父亲?
爱因斯坦的选择让我们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 全68集(视频&文字精美版)
送彩蛋!「慧」看电影之《地球脉动II》干货笔记:天地间真正的生存之道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