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从唢呐文化的传承入手,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迅速流失的现实,反思了对包括民间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当持有怎样的态度。
中国的唢呐是很神圣的,是中国传统红白喜事的主乐器,这种吹奏乐器做超度是很好的。影片中唢呐王焦三爷和弟子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事实上不仅是唢呐,各种民族乐器,对于民间艺人们而言,只要是真的喜爱它,乐在其中,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我们学佛亦是如此,要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修行,要能找到修行的意乐,能够享受其中。我们念阿弥陀佛要能得个中三昧,诵经要能沉下心来,进入经义的状态。这时候佛教文化的力量就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彰显出来,就可以自利利他。
为什么佛教到现在还是不可替代?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变,丧葬方式怎么变,亡魂渴望被超度的需求是不变的,而这只有修行人才能帮到它们。娑婆世界的特点就是六道轮回、迷惑颠倒。当一个人觉悟的时候,连大梵天都会来祈求他,所以三界六道都需要佛教,这就叫“龙天推出”。
为什么我看这部片子会流泪?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焦三爷、游天鸣为了把唢呐文化传承下去,而遭遇的种种无奈;看到了在世界文化交流愈加深入的今天,中国很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落没,后继无人。
在我看来,唢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焦三爷代表着苦心孤诣的文化传承者们。传承的核心除了技术、悟性外,还要有德行。就如焦三爷告诉蓝玉,“悟性,我的弟子里面很少人超过你。”但为什么焦三爷不把《百鸟朝凤》传给蓝玉?就是因为他的德行不够 。
相反游天鸣仁义忠厚,行好积德,最终得到焦三爷的认可,继承衣钵,历经艰辛,排除万难,将唢呐文化发扬光大。
所以你看连吹唢呐也是讲德行的,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而“百鸟朝凤”这支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部片子传递的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
影片中虽然开始修复古城了,但其文化内涵却空了,在古城吹唢呐最终沦为乞丐一般的存在,不再是德艺双馨的代表。现在社会上也是,大家都普遍热衷于传播花边新闻,现代人面临着物质精神双重压力,精神上很迷茫,所以社会大众的鉴赏力变了,越正规、沉重的话题,社会大众反而提不起精神去应对。
影片的结尾,焦三爷死后被埋在坟墓里,代表着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渐式微。悲怆的音乐伴着远去的背影,渐行渐远,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实际上这是丢了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给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
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日趋没落的大环境下,除了要珍惜、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外,还要包容、欣赏其他文化。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佛法可以弥补这些世间学问的缺失与失衡,补充正能量。
——摘自传喜法师2016年8月21日、8月22日法堂开示
秋来慧日 爽气渐增
“第一视频”传喜法师专辑上线啦!
想看法师更多开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精彩继续......
声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