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 弥勒菩萨圣诞日

2016-02-08 09:38: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动画:《弥勒下生成佛记》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弥勒的事迹简介  


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历史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地位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接班人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异见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未来


据说,再过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一万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详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洒扫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著。


下世


弥勒下世,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槃: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图片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两大特色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


  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解说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绝不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


无能胜一名的含义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他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地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存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曰无能胜。


创瑜伽学派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瑜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瑜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弥勒在我国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西元497——569年),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傅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因命临水影,见圆光宝盖。傅翕笑答曰:‘□轕(编者按:此地是否为“轕”字存疑)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时梁武帝称帝,崇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盘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书进,诏遣迎至。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异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会否?’答曰:‘不会’。一日,傅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傅端坐不动。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太建元年(西元596年),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著有《心王铭》传世。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世莫详其姓氏,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之。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撒下,请众观看。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姿其饮啖。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晴。遇晴,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及游两浙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一日共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视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有大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贞明三年(西元917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磬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宋绍兴间,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于寺后,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铭》,此与弥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识观,似有相同之处。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弥勒菩萨偈语选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赞颂弥勒诗歌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弥勒菩萨章


痴根爱种力锄除,一段灵明是旧基。插草天人深会意,拈花尊者笑开眉。鱼行大士须珍重,布袋憨僧且伏惟。处处鼻头相撞磕,唯心境界你谩谁。


弥勒的济喜精神 


弥勒菩萨全名弥勒阿逸多菩萨,在菩萨的名字已经体现,教导我们如何修学,充分流露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弥勒,慈氏也。慈能济喜。菩萨教授我们要在财物和精神上施与众生,令大家快乐、欢喜、富贵。我们就会得到慈的力量和荣华富贵安乐的果报。


二:阿,无量,广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宽恕大家过失,有容忍力量。我们就会得到相貌圆满的果报。


三:阿逸多,无能胜。菩萨教授我们学习最殊胜的智慧,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无能胜。要帮助苦难的人,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要有观机说法的最胜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我们就会得到最胜尊贵喜悦的果报。


图片


年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


每当我们走进寺院,首先看到的,便是那个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佛。


在中国老百姓中,弥勒与观音,是人们最喜闻乐见、最虔诚信仰的佛菩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在佛教大菩萨之中,弥勒代表大慈——给予人们以欢乐;观音象征大悲——可以救苦救难。所以,弥勒还有一个名称:慈氏菩萨。


弥勒为什么既是菩萨、又是佛呢?为什么所有的佛都无比庄严神圣、所有的菩萨亦极尽华美高贵,唯独弥勒“不修边幅”,活脱脱就是一个平常人的模样呢?


弥勒,与文殊、观音、地藏等其他大菩萨不同,他不是传说人物,而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他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出了家。然而,他作为佛的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因为,他灵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早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因此,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弥勒属于未来(三世佛:过去之佛燃灯、现在之佛释迦牟尼、未来之佛弥勒),代表着明天。


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到兜率陀天弥勒内院,等待将来机缘成熟,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根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为《弥勒大成佛经》)记载,弥勒下生之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变得环境优美,四海大同,国土富盛,五谷丰登,自然祥和,社会安宁。那时的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寿命长达八万余岁,无病无灾,福乐安康……


这就是说,弥勒代表着美好的希望,是圆满幸福的象征,他从兜率陀天下生,将给人间带来一片净土——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世界。在古代中国,随着佛教的弘传,西晋时期弥勒经典的翻译,弥勒净土信仰十分流行,“弥勒出现,国土丰乐”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但下层劳苦大众,对弥勒净土无限神往,强烈期盼,就连道安、玄奘这样的一代宗师,也都一心向往弥勒内院,祈求往生兜率陀天。


在佛教净土信仰中,弥勒信仰特别注重改造现实,完善社会。这在佛教思想之中是独树一帜的,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这种积极入世、建立人间净土的思想,源自于大乘佛教的的实质——般若。般若,可以勉强翻译为“大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可以使得我们洞悉宇宙人生的真正意义,把握自然规律,从而使我们具备不畏生死、不屈不挠、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使我们的生命迸发出璀璨的光辉。


在中国历史上,弥勒信仰的这种完善自我、积极入世、改造现实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赋予了浓重的政治意味,不但像隋文帝这样帝王以弥勒的影响迷惑天下百姓耳目,就连民间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往往也利用弥勒信仰兴兵造反。于是,我们看到,先有武则天利用弥勒当来下生——以自己是慈氏菩萨——弥勒应身的名义,制造了“神示天授”的神话,从而代唐而立,登上了女皇宝座,开中国政治历史空前之创局。其后,在元朝末年,红巾军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名义相号召,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起义狂飙。在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起自己的明王朝之后,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深切感受到,一旦弥勒信仰与困苦的民众相结合,必将对自己的封建专制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他不但下诏取缔了弥勒教,而且他还将容易令人联想起“明王弥勒”的明州,更名为了宁波——象征安宁平静。


朱元璋之所以将明州改称宁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明州,是中国化的弥勒佛——布袋和尚的故乡。


历史上,尽管各色人物自称为“弥勒”化身,以弥勒降世临凡自居,武则天更是把自己的尊号名之为“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然而,在真正的佛教徒眼里,惟有明州布袋和尚,才是真正的弥勒菩萨应化。


布袋和尚,系唐末五代时期的僧人,法名“契此”,号“长汀子”——因为他是奉化县城北长汀村农民张重天的养子。契此长大后在岳林禅寺出家,曾经在海边的天华寺常住。由于他宿具灵根,很快就大彻大悟,豁然领会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悟之后的契此,在江浙、福建一带云游多年,直到公元900年前后,才重返明州。此时的契此,形体肥胖,宽心大肚,语默无常,举止癫狂,时常以禅杖荷一只布袋出入街市。他所有的用具尽数存放布袋之内,所乞讨到食物也塞入其中。有的时候,他把布袋里东西倒在地上,一一个展示给人们看,并询问:“是什么?”他的那只布袋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十分神奇,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居无定所,随地坐卧,但居雪水中而衣不湿,处暑寒而无炎凉;只要他身穿蓑衣在街道上疾走,片刻之后就会下雨;而他脚踏木屐在大桥上倒立,天气则会由阴变晴;他无意之中示人祸福,无不应验……他身边经常围绕着十六个小儿,与他在街头追逐嬉戏。人们却不知这些孩子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布袋和尚貌似疯癫,但他的话语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他的举止看似荒唐,却更像禅者的作略,举手投足都在演示禅机。蒋介石的第二十七代先祖蒋宗霸,号“摩诃居士”,是布袋和尚的俗家弟子,跟随他云游多年。在布袋和尚的启迪下,蒋宗霸明心见性,契入了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


后梁贞明二年(一说三年)三月三日夜,布袋和尚跏趺端坐在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青石上,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  世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顺化。


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更神奇的是,在他死后,人们还经常在其他地方,例如杭州、越州(今绍兴)、天台山等地,看到他杖头挑着布袋,招摇过市……


于是,人们争相描摹他的形象供奉。而他游化过的广大江浙地区,首先以他那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造像,取代了原来的弥勒佛像,堂而皇之进入了各个寺院的天王殿。到北宋时期,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的传说,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元符元年,赐号为“定应大师”。从此,源自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佛,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中国的布袋和尚形象。


中国民间之所以更喜爱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佛,是因为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大都让人肃然,惟有大肚子弥勒给人以安然、和蔼、平等的感觉。而这,也的确更符合弥勒大慈——给人欢乐的表征。


弥勒作为佛,他与释迦不同;作为菩萨,也与观音有别。他的宽容、亲善、智慧,诙谐、轻松、愉悦,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他所倡导的那个和平美好、丰盛安乐的国土,正是人们所盼望的;他乐观向上的根本精神表明,人生是美妙的,社会未来是充满希望的,那个理想的人间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到来。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期盼弥勒早日出世,给世界带来光明与幸福。各个寺院在新年伊始——正月初一要举行弥勒法会,念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表示学佛人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共同发愿:祝弥勒佛早日下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


佛经中明明记载,弥勒菩萨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降生娑婆世界。那么,人们为什么希望弥勒佛早日降生呢?弥勒果真能提前临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弥勒菩萨的本愿。


《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释迦牟尼佛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


这就是说,“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的时候,弥勒菩萨即可下生成佛。


“淫怒痴”,即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心中智慧未明故而愚痴。此三者是我们人类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本,人人都应该舍弃。“十善”是指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骗人、不搬弄是非、不恶语骂人、不惑乱人、不贪、不嗔、不邪见。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远离烦恼,奉行十善,这将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世界啊。而这,正是弥勒菩萨从兜率陀天降生人间的条件。这就表明,人间净土,不是佛菩萨恩赐给我们的,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净化心灵、扬弃邪恶,完善自己、改造自己,丢掉空想、努力实干,从而构建出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因此,人们希望弥勒佛早日下生,不但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弥勒净土,不在天上,不在幻想中,就在我们人世间,要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用我们人类的智慧去创造完成!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图片


相关文章
· 微视频:有一种幸福,叫回家过年
· 传喜法师:“除夕”即除掉生命中的负能量!庆贺“觉悟”,在人生的时空里开花结果
· 红尘灯塔——慧日禅寺采风记
· 传喜法师:每个人都是“道”的人格化!要在西方文化的平台上摸索到东方文化的根
· 传喜法师:修行如何打坐?
· 传喜法师:体悟佛经典,在自己生命里实践
· 传喜法师2016新年祝福“慧日法宝”义工「在佛法的福德光明中长养健康增长福慧」
· 《佛说阿弥陀经》第二十三集 一代高僧 圆瑛大师
· 星云大师:我不是“呷教”的和尚
· 佛说阿弥陀经 第二十二集 舌头不化作证明
· 佛说阿弥陀经 第二十一集
· 传喜法师:“腊月二十三祭灶漫谈,俞净意公遇灶神”!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肯定自己的文化!
· 传喜法师:“水,主财主智慧!”怎样“供水喝水”可积功德?
· 《佛说阿弥陀经》 第二十集 大乘之行 知苦无怨
· 慧日龙云现瑞相 韦驮菩萨来显圣
· 律显密禅 法法一如
· 禅宗的一花五叶 各有特色风格的接引手段
· 传喜法师于上禅下道大和尚座下得虚公所传沩仰宗衣钵,并获赐虚公顶发圣物——暨禅宗沩仰宗虚公法脉传承及历代源流
· 微信公众平台
· 《佛说阿弥陀经》第十九集 心如大地不动转 菩提心发震魔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