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华严经》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殊胜功德不可思议,经典记载,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因文殊菩萨教化之力。菩萨住锡五台道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留下了很多感应故事……
今天我们来读《文殊菩萨为律师授衣》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师,字号古心,是溧阳杨氏之子。明朝嘉靖年间,他依止栖霞庵节公剃度,平日奉持戒律甚严,具备了出家众的五种德行,礼佛诵经更是精勤不懈。事师三年,未曾有一念违背师父的教诲。
当时谈论经教的人很多,弘扬律仪的却微乎其微,他很感慨地说:“佛法之所以能常住世间,律藏的摄受实在功不可没。”于是潜心研习戒律之学,以此报答佛陀的恩泽。
他因为读诵《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晓得了清凉山乃文殊菩萨驻锡之处,很希望能够瞻仰大士的慈容,于是就告别了同参法侣,打点好简单的行囊,往清凉山出发了。
经过了三个寒暑,五台山的宝峰逐渐在望。后来到金刚窟附近时,恰是日落西山、余晖夕照的时分。
正在徘徊远眺时,无意间看到一个体态枯瘦、头发斑白、衣着破旧的老妇人,从林木间走了出来。
老妇人手里捧着祖衣“袈裟”,并向如馨律师打招呼:
“这一位大德!您礼佛非常地诚恳精进,一点也不怕劳苦,我手上捧着的这套法衣,本来是您往日用过的,只是中间停了好一段时间没有穿,现在理应再送还给您。
文殊菩萨是很难见到的,您一心要求见大士恐怕是白费心机了,就算是真的让您见到了,恐怕您也不认识吧!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馨律师听了,一言不发,迟疑不决,这位老妇人也就离开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唤道:“大德比丘!我就是文殊呢!”
如馨律师急忙赶上前去,想挽请大士向其请教,可是大士已不见踪影,只有原来的法服还留存着。
如馨律师只有低泣着顶礼,踱步回寺。恰巧寺里面的僧众梦见神人嘱咐:“优波离尊者要来了,你们赶快去迎接顶礼啊!”
因为这个缘故,僧众们都晓得了有这么一回事,一路上摆设着香花来供养,数也数不清。
如馨律师在妙德庵住了下来,又感应到五台山的五处主峰同时放光,在宝光之中,见到文殊大士现身为他摩顶,顿时心地洞开,了然无碍。
后来,他又到各地游访参学,很多人都皈依了他。当他抵达金陵吉祥里时,创建了一座寺院,命名为“古林”。一时各方法门龙象都来聚会,各种法会有如云涌般兴旺起来。神宗皇帝特地颁旨延请律师重返五台山,并命司礼内臣张然代表圣上接受在家菩萨戒。
当他升座主坛的时候,天空中现出了五色祥云,有如盖子般在法坛上空盘旋着。
张然还朝以后就把这个瑞相向圣上禀明,神宗皇帝于是赐给如馨律师“慧云律师”的封号,并颁赠金顶毗卢帽、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法衣法器。
传戒法会功德圆满以后,律师仍回返古林寺,继续修行弘法。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