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一词
我们在很多经典里经常能看到
比如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
观音菩萨十二大愿
地藏菩萨“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的广大誓愿
……
愿力在佛教经典中的展现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大乘经典中,
菩萨颈部的宝珠璎珞,
就是智慧和悲愿的展现;
“上妙衣服诸庄严具种种器物,
菩萨本愿力故随意能现。”
——《方广大庄严经》卷2,《大正藏》卷三
再如:很多祖师发愿求生佛国净土,
通过修行,临终预知时至,
念佛安详坐化,
也是其往生愿力的体现。
“是诸有情从此寿尽,
随彼愿力各得往生彼彼佛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9《大正藏》卷五
过去祖师说: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
愿力大于业力,
业力大于神通力。
愿,所展现出强盛的生命力,
能够在未知轮回的旅程中,
指引我们,不负心之所向。
当佛陀在沃达那城郊外的一片寂静森林之中时,有一天清晨,佛陀着衣持钵往城中化缘。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头顶着一罐水的村妇,她看见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庄严金色身时,欣喜万分,马上放下水罐,不顾一切地冲向世尊,还一边喊着:「儿子,我的儿子!」一边想抱住世尊。
很多随从比丘上前阻挡,可是世尊告诉他们:「不要阻挡她,否则,她会吐血而死。」
比丘们放手随她去,她抱着世尊的脖子,仍旧不停地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等她平静下来后,世尊观察她的根机,为她宣说相应的法要,她随即以智能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
已得圣果的村妇,跪在佛前,恭敬合掌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尼戒。」世尊答应了,便把她交给摩诃波阇波提长老尼为她剃度授戒,还传她相应的法。她精勤修持,摧毁了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
佛陀为她授记:「甘藏嘎比丘尼,在我教法下,声闻比丘尼中,解说佛经第一。」
比丘们问:「世尊!在化缘时有成千上万的妇女见到您,没有一位像这位村妇那样抱住世尊,这是什么因缘呢?请为我们演说,我们乐意听闻。」
佛陀告诉他们:「这是往昔的缘份,五百世以前,她一直是我的母亲,今天会这样,也是她前世习气现前的缘故。」
比丘们又问:「世尊,她曾经五百世中做您的母亲,为何今世不再做您的母亲呢?」
佛陀回答说:「她今生不作我的母亲,有两个因缘,一是我今生的母亲──摩耶夫人曾经发愿,要在我成佛时作为我的母亲;另一,往昔她做我母亲的时候,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让我生起厌烦心。」
「世尊,为何当时会生起厌烦心呢?」
佛陀告诉他们:「大菩萨以喜欢心布施,具足出离心。她做我母亲的五百世中,经常趁我作布施,生出离心时,做出种种障碍逆缘,所以对她生起厌烦心。」
比丘们又问:「她造了什么业,使她今世转生穷人,直到晚年才得以出家?」
佛陀回答:「这是因为她做我母亲时,经常对我布施和生出离心时,作出种种障碍逆缘的业报,使她今生贫穷,晚年才得以出家。」
比丘们再问:「那她又是以什么因缘在您的教法下证得阿罗汉,成为解说佛经第一的比丘尼呢?」
佛陀回答:「这是她往昔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她的师父在迦叶佛的教法下为解说佛经第一。后来,这位比丘尼终身行持净戒,临终的时候,她发愿道:
『我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一生守持净戒,没有得到什么境界。愿我将来能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并能像我的师父一样,成为解说佛经第一的比丘尼,并证得阿罗汉果位。』
由于临终时所发的愿,如今已经成熟,所以她能在我的教法下出家,对我生欢喜心,获证阿罗汉果位,成为尼众中解说佛经第一的比丘尼。」
佛经中说,任何人只要观想佛陀、忆念佛陀,佛陀就会安住在他面前,恒时赐予有形无形的加持。而众生若在佛像等殊胜对境前发愿,依因缘故,也会发什么愿而得什么果。因此,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定要发广大善愿。转凡成圣,要从发愿开始。
三皈依,这是我们学佛的起步。三皈依时发大愿,对我们成就佛道有至为重要的作用。面对着佛、法、僧三宝,我们可以如是陈告:无量劫轮回到今天,我总算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从此以后,生生世世,我宁舍生命也决不舍弃我的信念!同时,自今日起,我在闻思修上积累的所有资粮,也将全部回向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
同样的愿望,愿力大小的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如果我们以一颗纯净、慈悲、利他的心来发愿,这样的愿力就会非常强大,也会始终支撑自己一路勇往直前,披荆斩棘。
对我们来说,发愿生生世世值遇正法、生生世世值遇善知识、生生世世值遇善道友也非常重要。
不发愿,这一世虽然在一起,下一世有可能就成了仇人。因为这一世,作为业障凡夫,师父也好、道友也好,不可能奖励你的业障,但在指出你的缺点时,忠言逆耳,你不一定会领情。只有发了愿,再怎么讲、怎么骂甚至怎么打,都不要紧了,你都能保有信心。
信心不退,初心不违,依止三宝,努力增上,修行人就要有这样的目标和愿力。我在师父悟公上人身边时,就看到他老人家每天都会发愿:身无灾难病苦,死往极乐净土。他也最终依愿成就,成为我们佛教界的典范。
当我们跪在佛前,发愿“戒恶修善、自利利人”时,每一句誓言都要发自内心,每一句誓言都要铿锵有力,每一句誓言都要让自己刻骨铭心!
当然,发愿,
并不是单方面向佛菩萨下“订单”,
然后消极地等待,坐享其成,
而是依愿而行,躬身实践。
不断修正我们身口意的方向,
当我们的愿心与佛的愿心相应,
行为与佛的行为合一,
此时的愿力就成为我们的保护屏障。
古文殊寺除夕夜
烟花璀璨
新的一年,
一起来发愿吧!
愿您依愿力的加持和指引,
乘风破浪,顺遂无虞,如愿所偿。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