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5-2)

2022-10-08 00:00:00 发布: 人气:7
图片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年),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


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书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补记】


此次息灾法会期间,虚老有《答蒋公问法书》,详情如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正值国难当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南京的民国政府迁到重庆。当时的南京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居山,代表南京政府迎请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


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圆满。林子超、蒋中正、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蒋中正先生详细请教佛法,虚老后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书答之:


答蒋公问法书


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 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果报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乐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


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非是。


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万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


一念迷惑时,心成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众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异无,色不异空,妄不异真,烦恼不异菩提,众生不异诸佛。如波浪不汹涌时,仍是平静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烦恼、众生等对待。故立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则物、色、妄、有、烦、众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


图片


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


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宇宙间万事万物)


图片


如《楞严经》,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


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图片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到,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图片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细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现未及详指。其于人生价值,则大菩萨之行愿,已非他圣贤可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


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其一言一行,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则以攀缘心,思宇宙万物,不知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俱是攀缘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举其椅,势不可能。


此今哲学者,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者,因此故也。佛则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如下座举椅,故任运如如。此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又皆先知先觉者,盖有由来也。日本以佛为国教,近世之兴,其维新诸贤,得力于禅学不少,为众所周知之事。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与道全乖,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


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


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功德。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


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是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喻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言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图片


或谓,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佑。至佛门,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


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根据之,另行创教,似无疑义。且耶氏曾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事虽无据,而迹其蛛丝马迹,似非厚诬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实际则远逊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且耶教说永生,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之生,以灭显生。有生对待,终有灭时;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图片


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后可行,在家亦无不可。不过出家所以别国主、离亲属、舍家庭者,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以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此大同之义也!


孙中山先生尝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今公亦以佛教之输入中国,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故称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岂徒言哉!且今日信教自由,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然则舍佛教其谁与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清凉福城】持戒达无漏

感受法华的境界

海青、缦衣,加持力特别大

诵经是修行,那烧饭、铺床是不是修行?

这道防火墙,你要装上

能灭烦恼的水,究竟是什么水?

梦参老和尚:你认为很冤枉的事,其实没有半点不公平

看见流水时,愿一切众生洗除惑垢——日诵净行品74愿

懂得“回头”,才能“吉祥如意”

当你翻看自己的老照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揭开虚伪,看见真相
· 百年传奇人生谢幕之际,他说:我去去就来 | 虚云长老纪念日
· 微信公众平台
· 诗尘有金身,不染诗偈尘|青山不动水长流,为谁流下潇湘去
· 人生路上,由祂们为你保驾护航
· 四个永远不坏的宝,就在你那里
· 这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 海尘劝请众生各发无上菩提心
· 这种特殊的修行,得益是不可思议的
· 【茶香慧日寺】:传承的过程是拯救的过程
· 地藏住持九华山化城寺 ||《地藏菩萨传》(第39回)
· 见健康人,愿一切众生永无病恼——日诵净行品84愿
· 第六意识停下来了,不代表就得道了
· 念施主恩 ,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圆瑛法师)
· 无比尊贵的菩提心,如何发起?
· 宝藏如来解析梦境
· 不要忘掉为什么学佛
· 微信公众平台
·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④——调五法
· 以菩萨精神庄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