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的地名隐含了怎样的文化?

2023-05-07 19: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浙(2022)0000575


我们中国现在有些地名还是从佛教的名词里来的,比如头陀镇、茶恩寺镇、寺门前渡口等等,还有叫某某庵的,那个寺院或者庵祠不一定还在,但地名仍在。生活在这样的佛教文化背景下的人,自然就能慈悲喜舍、乐善好施,这就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什么是家风?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家训,是祖祖辈辈形成的经验的积累、智慧的传承。这种家教在子子孙孙的血液里流淌着,这才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家风。社会上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风这么重要?我们去别人家里,是看家具,还是看家风?我们现在看的是家具啊!


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强调恢复文化自信?因为我们没有文化自信,甚至不知道文化为何物。在中央电视台《说文解字》的节目里,是怎么解释“文化”的?文化,是把无形的大道通过有形的比喻教化我们。


那一个低级生命怎么了解无形的大道?这就需要循循善诱,把无形的“道”通过有形的东西来慢慢引导我们、培养我们去认识,培养我们生命的福德资粮成长,培养我们踮起脚跟,甚至踩上垫脚石,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看得到高级文明,看得到更深刻的大道。



图片






图片









“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佛是什么?佛是无上道。我们不要以为佛就是浮现在我们面前的佛像,正如《金刚经》所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 


经里须菩提的答案是:“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虽然我们现在达不到按佛的要求来理解佛,但我们肯定要以佛让我们理解的佛为标准,不能自以为是地来注解佛。所以,佛是有教的。



图片






图片







《中庸》一上来就说“率性而为道”,道是什么?万法的本性就是道。认知“道”的这个文化、这个学问,就叫“教”。“教”是懂道的人来告诉不懂道的人,这就形成了“师”。维护着这个社会次序,保证一个人能从低级向高级去提升维度的,就叫政。


古人对道的描述是很清楚的。如果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再看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就明白他们在讲什么了,就很清楚他们要带我们往何处去了。


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他为了提醒晋文公要保持头脑清明,胸怀天下,不能昏庸无道。现在不仅仅是提醒晋文公,更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对老祖先文化的认知是缺失的。


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空间,有一个人要慢慢觉悟起来,这是不容易的。不可能全社会的人都像我们一样来学佛,一乡一村、一县一镇能有一两个人在认真学佛就不错了,你也很难奢求佛化家庭,你家祖祖辈辈里有你一个学佛的就不容易了,珍惜吧!好好地、真实地去实践佛法。


——传喜法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相关文章
· 如何帮助车祸遇难者?他们仍延续着死时的痛苦和恐惧
· 修行不能乱了次第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洗心得慧
· 君子不争,谦养其德
· 在家佛弟子修行的重点
· 如何超越时空的障碍?
·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三)
· 积聚生命的力量
· 怎样依止善知识
· 我们什么时候真正生过?
· 幸福的秘诀
· 立夏:风里乘清凉,雨中可修行
· 清凉微漫|给自己留些空间
· 佛弟子,要有一种怜惜物命的悲心
·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二)
· 看见云层上空的阳光
· 怎样念佛才不空过
·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圆寂日 | 一花五叶遍尘刹 毋忘当初立雪人
· 恭迎准提菩萨圣诞|诸事圆成,所愿如意!
· 身心越稳定,就会与道越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