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他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已经八十三岁了,是圆寂前两年讲的。在中国文化里有这样一个标准的,说出家六十年以上的就是国宝(师父戒腊七十二夏)。
你看师父这个时候,可以拿个拐棍放着。别看拿拐棍,一般人是不可以拿的。年纪轻轻拿个拐棍没资格的,损福报,我们中国人文化都有规矩的,像留胡子一样的,不是谁都能留胡子的。拿拐棍也不是这样随便拿的,国宝级的人物可以在皇帝面前杵拐棍。而且很复杂,不仅仅是出家的年龄问题,如果这一辈子他没有得佛法受用,那就是享受这种尊荣,内在的他的道德有没有达到,这个就不是说以年龄来分的了,所以说无智空活百岁。
师父到八十三岁了还那么谦虚,上海师范大学的师生到普陀山,跟佛教协会联系:“我们想听听佛法。”那佛教协会就派师父给他们讲课,但是师父对着他们还是很谦虚,他说:“你们都是大学生,还是教授,我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我给你们说什么啊……”一个学佛学好的就是一种谦德。谦是一种德,谦虚的人不代表他没本事,但是再有本事的人也要谦虚,这才是一种本事。
所以像师父不仅仅说是他出家超过六十年,最主要他是有内涵的,是有高质量的,是佛教界公认的。普陀山在中国的四大名山里是人气最旺的,香火最旺的,师父是全山首座,这个还是他老人家谦虚了之后的结果。本来政府是想请他当方丈的,师父又一次表现他的这种修行人的品格,他给政府推荐妙善长老。那个时候妙善长老还没回普陀山,还在余姚芦山寺,还在那种地呢。推荐后,当时这边舟山的领导就请妙善长老回山,那我师父鼎力相助,鼎力扶持。妙善长老也是很谦恭默契,他平时不出来的,我师父作为他的代表一样。我师父也是按照传统,我后来问过,我说:“师父啊,为什么政府请您,您这么客气,您要推举别人呢?”师父说妙善长老一九六O年离开普陀的时候,他们一起离开,下放到余姚芦山寺,组成组建佛教农场之前,妙善长老就是法雨寺的方丈。就论着级别来说,他已经那个时候就是方丈了。那就作为他心目当中来说,“他资格比我高。”所以我师父就向政府推荐妙善长老。这也是一种规矩啊,就是作为师父心目当中他还是按照这个来的。不是说政府请我了,那有什么话说,本来他就是德高望重的,但他还是按照这个规矩来。所以老一辈人的这种品格令人钦佩。
我们佛教界呢有时候还有老乡主义,老乡主义也是很严重的。但是我师父也没这个思想。他是普陀山本地人,妙善长老是江苏人,但是他没有这个地域的区别。这说明师父他胸怀光明磊落的一个人哪。你不要看这个名和利,在一个名和利上特别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来。所以这一点,在佛教内部有一些大德之间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们私下都是交口称赞。所以后来赵朴老也是,一提起浙江的高僧大德,他就会第一个会想到我们师父。赵朴老他的太太陈邦织对师父都是非常得恭敬的。
所以佛法的希望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誓愿弘深,不舍娑婆,不舍弃这个世界,对这世界充满了这种悲悯。像我们做人啊,懵懵懂懂做人,也不知道今天干嘛,明天干嘛。像他们老人家都是,此生就把下一生都计划好了。我们连对自己的生命都是懵懵懂懂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却有一种人,把我们的命运当成他的命运,关心我们的命运超过我们自己。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却那么平凡地在这个世间,默默地呵护着这个世界。
像师父越到晚年就是那种圆融大度,容纳一切的那种胸怀。但是一般人,你没有人生感悟你是没有办法了解到这种平凡当中深藏的那种美德的。
——传喜法师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