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立秋·释名
立,有“开始”之意。“秋”,禾+火,有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寓意着秋收之始。
因梧桐对秋的凉意最为敏感,故皇宫中一般都种几棵以察节气。宋时,宫内在这天将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正是“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
二候白露生
清晨起时亦或大雨过后,一阵凉风,降下茫茫白露,但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释名》释“露”为“虑”,也即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
三候寒蝉鸣
寒蝉,又称寒螿、寒蜩,比一般蝉的个头小,青赤色。秋凉后,蝉生命将尽,鸣声隐有悲意,故词人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此外,因蝉于秋日发声困难,世人更将遇事不敢发声之人,比作寒蝉,谓之“噤若寒蝉”: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
立秋·诗词
山 居 秋 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早 秋 曲 江 感 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落 叶
明·释宗泐
一片复一片,西风与北风。
但看阶下满,不觉树头空。
缀服犹堪用,题诗自不工。
山童朝更扫,闲委古墙东。
立 秋 民 俗
“啃秋”,也称“咬秋”,寓意炎夏难耐,忽逢立秋,便要将这份微凉咬住,同时为了表示对秋日丰收的喜悦,也就有了吃瓜、啃玉米的习俗。
立 秋 养 生
1
起居调养
立秋之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规律,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
此时,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2
饮食调养
虽然此时湿热之气犹盛,但防秋燥的相关事宜也该着手准备了。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西红柿、枇杷、柠檬等。
而肺在五色里属白,立秋时,多食白色的食物也有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效,比如银耳、白芝麻等。
此外,“秋老虎”天气持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在防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清热。
3
着装调养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有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
俗话说道“春捂秋冻”,这个季节穿衣感到微凉是最好的状态,不必过早添衣,适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不过,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之间温差增大,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疾病的人群,还是要做好防寒工作。
4
运动调养
从中医上讲,秋天时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大愿法师立秋养生方
立秋这个节气我们适合于清热、排湿,可以用五味食物熬点粥喝,也就是百合二十克,银耳四十克,莲子十五克,糯米可以放五十克或者可以加大一点,差不多熬好的时候可以放一点冰糖进去。因为百合能够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能够润肺生津。
还有一种就可以用鱼腥草、白梨(梨子)、冰糖炖汤喝。因为鱼腥草能够提高我们肌体的免疫力,而且能够清热、利尿、解毒,立秋的时候我们经过了整整一个夏季的闷热,所以身体里面积聚了一些热火、一些湿气,所以到立秋这个时候容易犯牙痛,容易心烦失眠,所以就喝鱼腥草白梨汤也是很好的。
立秋这个节气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最好能够通一通膀胱经,就是做那个摇篮式,你仰卧在地上,两腿弯曲起来,手抱住,头往上抬刚好就形成一个弓,一个摇篮,前后这么摇动几下,你这个头往后仰,然后它会自己往前这个样子,就很舒服应该是,如果方法正确的话。
而且它能够刺激到我们两条重要的经络,应该说是三条:中间是督脉,两边是两条膀胱经。督脉就是总督一身的阳气,当然做这个摇篮式是下午三点钟,气血经过膀胱经的时候做是最好了,尤其是那些腰酸背疼、腰肌劳损,做做这个是效果挺好的。
----节选自大愿法师《药师法门健康养生随许法》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