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念
日
。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七
百丈怀海禅师圆寂纪念日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俗姓王。早年在广东潮阳依慧照禅师落发,赴衡山依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往庐江浮槎寺阅藏;后闻马祖道一大师在南康弘法,遂往参学。百丈禅师任首座,侍奉师父六年,得到印可,后住洪州大雄山,创建丛林。
此地水清山灵,山岩兀立千尺许,号“百丈岩”。《景德传灯录·怀海禅师章》曰:“檀信请(怀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住严峦峻极,故号之百丈。”
不久,四方禅和云集,以沩山灵祐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为上首,由是门风大盛。百丈禅师建禅宗寺院,立丛林清规,开宗门规制,奠定禅宗稳定长远发展之基。
百
丈
立
规
马祖道一大师圆寂后,百丈怀海禅师继承了他的禅法,并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订规章的现象,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接受的《禅门规式》,被寺院普遍推广,世称《百丈清规》。
宋初,《百丈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宋儒曾彷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绵延不断,以书院为乡学,充作养士之所。
《百丈清规》对方丈及其手下人员的职责和每日生活都做了详细规定;奠定了中国僧团的组织基础和禅宗丛林制度,对中国佛教具有极大影响;天下丛林无不奉行,堪称划时代之功绩。
百丈清规《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至此之后,百丈禅师便领着弟子们白天劳动,晚上讲法,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百丈禅师九十四岁高龄时,还与门人一起不停地劳作。弟子不忍看他太劳苦,就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禅师早上起来,准备去田间劳作,发现工具不在了,便追问弟子们。弟子们佯装不知,都说不知道。因为没有工具,不能劳作,百丈禅师便整整绝食一天,粒米未进。第二天、第三天,弟子们仍不拿出工具,禅师便又绝食两天。弟子们一看不行,急忙将工具还给了师父,禅师这才重饮饭食。
他对弟子们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佛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得益于马祖大师、百丈禅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订立了清规。史称“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
救
度
野
狐
百丈怀海禅师上堂说法时,常有一位老人前来听法,结束后便随众散去。
有一天,开示结束了,老人却没有如往常一样离开,百丈禅师便问他:“汝是何人?”老人回答:“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
百丈禅师道:“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
百丈禅师让维那师击椎告众,用斋之后集众以送亡僧。大众不解其详,百丈禅师于是带领大家来到后山岩石下,用禅杖挑出一只死狐,便依亡僧之礼将其火葬了。
法
脉
绵
长
百丈禅师晚年回家乡西山寺住持,重建龙泉寺。据《高僧传》记载,禅师于唐宪宗九年(814年)圆寂,享年九十五岁,谥"大智怀海禅师",塔号“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
龙泉寺自此倍受唐皇室重视,懿宗皇帝亲笔题写龙泉禅寺山门匾额。清顺治时,福清黄檗寺高僧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前,曾在龙泉寺住持,到日本后创建了"黄檗宗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界"黄檗宗"的开山鼻祖。百丈禅师作为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惠能大师、马祖大师的禅法,下启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宗法至今传承不绝,影响深远。
值此祖师圆寂日
宜广行善法
回向自身福慧增长
善愿成就
回向众生得闻佛法
离苦得乐
回向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世界和平!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