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参禅初用功的下手处

2021-12-04 00:06: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参禅要旨


近现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长老(1840—1959)兼嗣五家宗风,复兴六大祖庭,主法十五道场,真修实证,人天师表,至今仍对中国佛教产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代佛教领袖,他诸宗并弘,方便利世。以禅为根本,逗机施教。长老一生重于实际,在自己的修持中彰显着禅法精神。但因为历经劫波,长老法汇文语多有散失。


《虚云和尚参禅要旨》(简称《参禅要旨》)约有万余字,是比较系统介绍长老禅法思想的著作,本书是马来西亚佛学社释融熙作序、林侠庵居士倡印,从虚云长老法汇语录中摘编成册的。其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根基修行者参禅用心的难易方法,深蕴着精要的禅理,对修行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今将《参禅要旨》内容恭摘整理,连载刊出,以飨读者。


参禅方法(上)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1.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沈。如觉昏沈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沈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图片


2.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


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图片


3.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


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


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地用你的功好了。


图片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


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来。”

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待续)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憨山大师开示|参禅的误区

一个被老婆婆难倒的禅师

舍利,是一种证明

这样读经典,就能消罪增福

甘露醍醐 | 怎样把普通的物品变成加持品?

蓬莱拾遗 | 若遇寒热、天灾、疾病、饥渴,应如是转念

蓬莱拾遗 | 是否要用恶的方法去对付恶人?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日全食|全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今日上演,任何善恶成九亿倍
· 大修行人,是什么样子的?
· 智慧融通的人就能化灾戾为祥和
· 内心崇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 能灭烦恼的水,究竟是什么水?——《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二十二课
· 【文化释说英文有声书】第四篇 “迷失”与“去我” (五)
· 既受了三坛大戒,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自检讨去。
· 能灭烦恼的水,究竟是什么水?
· 能灭烦恼的水,究竟是什么水?——《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二十二课
· 为什么,总是一再讲到他老人家?
· 众生虽与佛同一体,受用却是天渊之隔
· 我们能受用佛法,就是接受到了他老人家住世的惠利
· 【人天善法】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关于佛的三身你不知道的解读
· 看见大河的时候,这样观修|日诵净行品68愿
· 当你发起利益众生的心,第一个利益到的其实是自己
· 这是年幼的它,对妈妈的爱……
· 当三宝的形象,出现在你梦里
· 我们跟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 佛陀有没有带我们见观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