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46分钟):
《天台宗纲要》学记第二十二课
缘
起
欲提毗卢之正印,深达诸佛之真源,天台法脉,不可不明。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慧日禅寺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天台宗纲要》学记
——第二十二课
第二章、通教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5、分证即
天台宗虽然把藏教判为是三界内的钝根众生所学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带着种种的烦恼甚至牢固的我执我见来学佛的,藏教就已经够我们学了。
通教的因是体空观。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入,再由十二入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十八界,这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就包括了我们的世界和身心,观察这些东西,都是因缘所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亦不是自他共生,亦不是无因缘而生。
就像一个人骂你,你生气了,但这不从自生,不从他生,是因缘所生。这因缘里,只要我空掉了,他骂你,你就不会生气;只要他没有了,他骂你,你也不会生气。只有你执着我是实有的、他是实有的、骂是实有的,那你就生气。实际上这是什么见?这是藏教的钝根中的钝根的见,就是很结实牢固的凡夫见。
(五)六即
一、理即。就是真空法性。一切诸法,不论是心是境,都如镜花水月,乾城阳焰,既非自生,亦非他生,亦非自他和合而生,亦非无因而生,四句推检,求其生相,了不可得,名为无生,无生之理,便是真空法性。
你看我们地球是生在哪里的?是不是在空中的?每一个星球都在宇宙的空中,这就是藏教的观点,认为是依托着这个空而生的。那从通教的观点来说,连地球本身都是空的,不用等把地球搬了才说这个地方是空的。这就是见地提高了,智慧也高了,看事物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常空,常空中众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菩萨摩诃萨云何求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诸法性皆空,空中众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须菩提,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萨摩诃萨不依性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说性空法。须菩提,色性空,受、想、行、识性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说五阴性空法,说十二入、十八界性空法,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性空法,说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性空法,说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一切种智断烦恼习性空法。须菩提,若内空性不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则坏空性。是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菩萨摩诃萨住是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见法有所发,无发无住,是名法住相。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见一切法性空,不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能障碍,当何处生疑?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空。不得众生,不得我,不得人,不得寿,不得命,乃至不得知者、见者;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乃至八十随形好不可得。”
二、名字即
就是了达真空法性。了知一切色法、心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是真空法性,犹如幻化梦境,非有而有,有即非有。
三、观行即
就是第一乾慧地。是三乘外凡位。在这里,已经了达真空法性,能依教修观。虽然有些智慧,然而烦恼的火,还没有消灭,法性的水,还没有引出,只是乾燥的智慧,所以称为乾慧。
在通教观行即的时候,已经有真空法性的概念了,但这时候的概念,还只是我们的一种理解,这个修,也只是刚刚起修。
如果说见思烦恼是火的话,真空法性的智慧就如水。但这时候我们真空法性的智慧水还没有生出来,还不足以来灭烦恼,所以叫乾慧地。
灭火的甘露水还没有生出来,就需要进一步精进地去修持。七觉支里面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念安住在通教的真空法性,抉择,然后在这上面去精进。在修法的时候,七觉支是很重要的,指导着我们。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说性空法,是众生实不可得。以众生堕颠倒故,拔众生令住不颠倒。颠倒即是无颠倒,颠倒、不颠倒虽一相,而多颠倒、少不颠倒、无颠倒处中则无我、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颠倒处中亦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十二入乃至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诸法性空。菩萨摩诃萨住是中行般若波罗蜜时,于众生相颠倒中拔出众生,所谓无众生有众生相中拔出,乃至知者见者相中拔出,于无色、色相中,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相中拔出众生,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有漏法亦如是。须菩提,亦有诸无漏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虽无漏法,亦不如第一义相。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是中不得众生乃至不得知者见者,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不得八十随形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非为道法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法实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际亦是性空,后际亦是性空,中际亦是性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菩萨摩诃萨行是性空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著众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种智,求道种智时遍行一切道,若声闻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萨道。是菩萨具足一切道,拔出众生于邪想著,净佛国土已随其寿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相似即
就是第二性地。是三乘内凡位。仿佛见到真空法性,所以称做相似。在这里,法性的水,仿佛已经引出了,见、思烦恼的火,已经潜伏而不现了,智慧辗转增长,烦恼逐渐微薄,法性仿佛显现,是为性地。
五、分证即
这里有七个位次:1、第三八人地,2、第四见地,3、第五薄地,4、第六离欲地。5、第七已办地,6、第八辟支佛地,7、第九菩萨地。
当我们深入教法,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气,就能建立起八忍、八智。有观智产生,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建立起来了。然后精神世界渐渐强大,越强大,就越能透澈地认出我们这个四大的本性是空性的,这样,就越能驾驭我们的四大,降伏我们的见思烦恼。
这个强大的觉悟的身体叫什么呢?实际上祂本身也是无表色的,本身就是无作妙体,就是戒、定、慧熏修的功德体。当生命终结后,能成就金刚不坏身就是靠祂,能烧出舍利来也是靠祂,甚至往生极乐世界,能够生到诸佛殊胜的佛国也靠祂。就是祂,才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威德、无量光无量寿的属性完全相同。祂给人传戒,就叫戒体,修定就是定的体,祂同时也是慧的体。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若远见焰,想为水,近则无水相。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焰。
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如水中月焰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通教所说的菩萨,虽断见、思惑,而不断习气,叫做扶习润生。因为通教认为若断习气,便成为一无所有,岂能再到三界度众生呢?所以必须用本来誓度众生的愿力,扶起残余的习气,以滋润三界的生死,生于三界之中,作利益众生的事业。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一个渐修的过程。圆教的菩萨就不是权乘的了,而是果地的菩萨,也就是说是方便显现的。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看是菩萨,实际上祂们早就成佛了。请问祂们还要不要扶习润生?就不需要的。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清净,堪任受道;或习观佛三昧,或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干慧地。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性地者,声闻人,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著诸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于菩萨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薄地者,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种烦恼分断故;于菩萨过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气亦薄。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欲诸烦恼,是名阿那含;于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已作地者,声闻人得尽智、无生智,得阿罗汉;于菩萨成就佛地。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缘,亦名觉。菩萨地者,从干慧地,乃至离欲地,如上说。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