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寒山诗|这八句,是佛门各宗各派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精华

2021-08-31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中文读诵:王柳居士    英文翻译:慈法居士

    英文读诵:永馨居士


|寒山诗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

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翻译


In front of a rock, I am sitting still all alone,

The round moon is shining above in the sky.


All existences are manifested under the moonlight,

By its natural and unaffected brightness.


My awareness becomes clear and sharp,

My mind is broadened and embracive,

Realizing the secretes of the universe.


When pointing at the moon with a finger,

we should know that the moon is the essence of mind.

 

+ + + +


从字面上看…

图片


唐朝时候,很多修道人隐于终南山中,因为终南山离长安城太近,有些修道人为了避讥嫌,好像修行是给别人看一样,也会来离国都很远的天台山。天台山被称为八小山,修道人很多,茅棚很多,几十年前还都是这样。


我也常常去天台山,常常在明月光下,坐在岩石上。“岩前独静坐”,一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状态,圆月当空,山空深寂,远远传来潺潺的流水和瀑布之声。有时候,修道人对这种境界是有偏爱和执着的,文殊菩萨讲,“出家爱清闲,清闲即为贵”,一个人远离喧嚣,在山中、在岩前独坐,一轮明月华辉遍满,铺在山间,照着溪松,也照着我们。当这种清凉照着我们身体的时候,特别有一种超尘脱凡之意境。


图片



外面万籁寂静,内在身心无碍,种种挂碍自然放松的时候,“万象影现中”。反而是我们的觉性,犹如清凉的月光一样,清晰地照耀一切,所以“一轮本无照”。“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的“圆月”就在“万象影现中”,就变成了我们的心月,而非天上的圆月了。所以“一轮本无照”,是指我们的心月耀天心,万象影现中,虽然现而无照,自证自了的智慧。


接下来“廓然神自清”,当我们修行人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神清气朗,一下子就进入到那种,“寒墟洞玄妙”,天地回旋于心中,勃勃之生机自然升起。这时候说,心为万法主,是天地宇宙的主人,这里面有玄妙啊!


“因指见其月”

寒山大师说,我写到现在写的什么,不要着在文字相上啊,文字是引领修道人去见道的,着在我的文字上,则如嚼蜡一般啊。“因指见其月”,文字如指,标就是标我们心月的,月是心枢要,所以禅宗里说,有的是着人,有的是着境,有的是有人着人有境着境,还有人境俱着。人境俱着是什么?月是心枢要,朗然现前。



所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什么是善知识呢?

具眼者。如果你不遇到善知识的话,天底下这个,他也不知道,两个瞎子碰瞎子。善知识知道我们迷在哪方面,然后,禅宗叫抽钉拔锚,让我们八万四千的泡沫之因缘,让它还归于虚空,见它幻化的本相,露出其本来,水落而石出。


图片


这首寒山诗,楚石大师和石树大师都有和,楚石大师和的是:


心如大圆镜,万象同辉耀。

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隨照。

于中有得失,向上无玄妙。

打破此镜来,吾人云甚要。

 

如果在这个当中你还有得失是非,有分别计较的话,“向上无玄妙”,玄妙的向上一着,进不去的,凡圣阻隔。“打破此镜来,吾人云甚要”,如果我们没有这个镜子,凡夫一个啊,有什么重要不重要的。除了凡夫的“我执”,修行上如果有“分别法执”,对向上一路也是一种障碍,如果打破法执的镜子,一切归于法尔如是的境界,大道现前、“性具三千”,也没有什么玄妙可论了。


“打破此镜来”,打破的不是镜子,而是要打破人我执的垢染和法执的垢染。如果镜子不被这两种垢染所遮,不限于这两种局限,才是真正的大道现前,才是最重要的。



 

石树大师也有和:


心与境绝滓,身与山争耀。

身心无异论,水月互相照。

于此悟寻常,何必谭玄妙。

玄妙则不无,真机非至要。

 

“心与境绝滓,身与山争耀。”当心和境相对待的话,心和境都是渣子,心连累境,境也连累心。身和境对立的话,“身与山争耀”,我执我慢有时比山还要大。



图片


“身心无异论,水月互相照。”如果身和心能归于一处,身心一体的时候,水和月都没什么分别的。


“于此悟寻常,何必谭玄妙。”如果我们于身心不起分别,心和境不起分别的话,也不要去说什么玄妙。玄妙的境界,圣境自然现前的,虽然不谈玄妙,玄妙也不会没有的,所谓“玄妙则不无,真机非至要”。



楚石大师和石树大师和诗,进一步来衬托出寒山大师的境界,这是历史上修行人以文字神交的一种方法,一种大自在。他们的诗之间不存在比较,也不是因为寒山大师的诗有缺陷,他们来补一下,不是的。他们的诗可以相互独立的,寒山大师的诗是圆满无缺的,石树大师、楚石大师的诗也都是独立、圆满的。所以我师父讲,祖师和佛是一个鼻孔出气,虽然是文字,里面的意境是圆满的。


生命在根尘之间迷失了,为什么有根尘呢?就是因为有识的分别,分别固有生灭。我们的生命皈依生灭,就随他而去了,有生老病死。智是不生灭不分别的,如果能把根尘当中的识转成智,常住在不生灭的智当中,人是可以做到不生老病死的。


图片


佛法僧三宝的精华,也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精华。






寒山大师自身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他平时显现得疯癫,当别人认识到他的真面目原来是文殊菩萨化身的时候,别人来供养他,他就跑,一跑跑到石头里去了。别人眼睁睁看着,人往石头里面走进去,追他的人骑马来的,马扑到石头上,马蹄印也落下来,但是又被反弹回去了。有一些文献上还记载,寒山大师活到一百多岁无疾而终。


就像练武的说“中华有神功”,神功从哪里来的?这个功夫实在不是练出来的。我们中国的武术界,公推武术归少林,少林的武术是什么?是佛家的。佛家讲悟性,所以也有人喜欢练,但是他对佛法的无为不能深入体会的话,不能进入到“神功”这个意境中去。这八句啊,是佛门各宗各派的精华,是佛法僧三宝的精华,也是我们东方文化、哲理思辨和修证道学的精华。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文殊大士灵应录 ——  寒山大士

每年地藏月都要超度、回向,有意义吗?

为报父母深恩,这部短小精悍的佛经不可不读

为什么说五台山的土木山石都能消罪障?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甘露醍醐 | 智慧的眼才能见到文殊菩萨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相关文章
· 【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一组
· 悟公上人 | 信愿行的行,有正行和助行(下)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漫谈“一心念佛”(二)
· 【中韩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我们生命的导师
· 甘露醍醐 | 拥有承担众生苦难的能力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之四(下)——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每年地藏月都要超度、回向,有意义吗?
· 转凡成圣,这七觉很重要——七不退法第四组(下)
· 悟公上人 | 信愿行的行,有正行和助行(上)
· 【安居法要】佛陀宣讲“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缘起
· 弘一大师: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 【文化释说英文有声书】第二篇 观澜知源 中流砥柱(三)
· 甘露醍醐 | 智慧的眼才能见到文殊菩萨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之四(上)——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圆测大师纪念日|这位三岁出家的新罗王子,是玄奘大师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
· 【梦参长老开示】这样一观照,妄想就没有了丨呼吸念佛与观照
· 修行的妙法,就在呼吸中——七不退法第四组(上)
· 【音频版】五台山之旅 | 金阁寺
· 有了见地,修行才有迹可循
· 【公案寓言】切勿把布施供养当成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