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长老开示】这样一观照,妄想就没有了丨呼吸念佛与观照

2021-08-29 00:03: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呼吸念佛与观照

《向佛陀学习》

——梦参老和尚 开示

图片


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

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把你的心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不是两条并行线,而是一条直线。把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接触人,一种接触事。不论在人、在事上,你都得这样用心、这样处理问题,你会处理得很恰当。


在病苦当中,特别是在困境当中,你就会感觉到心的威力,体会到佛法的威力,因为佛法就是心法。


图片


我感觉我们很多道友,以为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萨圣号,或者念大乘经典才是修行,反而觉得做饭、烧开水或者游山玩水都不是佛法,这就错了!

没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没有一件是离开你的心而能成就的。


你要把一切法都运用到自己的心上,以这个心再来修行、起观照,就会很快得“定”。



这个定并不是说六根都不动了,我所说的这个定不是指这个定,而是在眼观色、耳闻声、舌尝味的时候,都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这个定要怎么修呢?就是要“观照”。   


观照,在教理的术语,叫“毘钵舍那”。毘钵舍那,叫做“观”,观就能够得到三昧、三摩地、禅定、奢摩他、止。这些都是一样的,名词虽然很多,但是意思只有一个,简单地说就是定,定了才能生慧,没有定的慧是没有根的。


这个“定”要怎么学呢?

就是心理上经常地觉知,心里觉知就是明白。佛就是觉,也就是明白;你明白了,正知正觉了,这就是佛。


经常有佛的觉知智慧、觉知观照,觉知观照什么呢?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观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但观照的方法是随个人的做法而有所不同。


我以前观照的方法,是念“阿弥陀佛”或者念“地藏菩萨”,用呼吸的方式,吸气的时候就念“阿弥”,呼气的时候就念“陀佛”,或者“地藏”、“菩萨”都可以,你用久了就可以一鼓作气了。一呼一吸、一吸一呼都是“地藏菩萨”,随时这样念。


图片

马哈希禅师


有一位缅甸的大智者马哈希禅师,他教导一种方法很适合我,但是他的方法不是像我以佛菩萨名号作所缘。


他都观照些什么呢?他说要观照吸气,往内吸气腹部就胀,往外呼气腹部就扁了,就观你呼吸时的腹胀、腹扁,思想自然就会专注在这个动作上。


如果我们不注意还是注意不到,他还告诉我们,你可以用手摸摸自己的肚皮,一吸气肚子就往上鼓了,一呼气肚子就扁了,专注在你肚皮上不放。


人必须呼吸,但是这个做不住,念也定不住。用这种息念住的方法,念定不住、跑了,你也不要着急,也不要非把它拉回来不可。



马哈希禅师的方法是不拉,我以前的方法是拉回来。好比说念头一走了,把它收摄回来。


马哈希禅师是随着念头转变,他说:你观照腹部的胀、扁,把能动念的心,跟你所观的,随你腹部胀、扁的现相,就是观照使它不失,念念地使它不走样,念念地去观照。 就像我们拿箭射靶,箭箭都射中的意思。


观照不失,如果这个念头跑了、岔开了,念头晃荡了,不观照腹部了,呼气时腹部自然地会扁,吸气时就胀了。吸,胀、扁,用手触摸,但是念已经跑了,不在这上面,怎么办呢?你赶紧对自己观想说:“散了,散了!”经你这么一说,你的散乱心就收回来了,你说:“散了,散了!”散乱的现象就没有了,这就是“照”。这样的照就叫“念住”,念必须要住到这个胀、扁里头,不要让它散了。


你这样地对照一、两次,散乱的现象就没有了。初次使用的时候,你中间住久了就是呼吸,清清楚楚地“观”就是呼吸。


图片


我以前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如果念头跑了,赶紧把它收摄回来。马哈希禅师观照的方法比我的方法更好,他不收摄,就随着念头转移,念到哪就住到哪,这就是“念住”。


念到哪就住哪,晃荡就让它晃荡;它一晃荡,你就随着晃荡起观照;一观照,晃荡就没有了,散乱就停止了。散乱一停止之后,他再恢复观照,观照什么呢?观照扁、胀,就这样观照。



马哈希禅师有时在修行的时候,隐隐约约之间好像撞见一个人,本来在观照腹部胀、扁的他,也是恰巧撞见这个人,一观照之后又没有了,没有了又回到胀、扁的情形;或者遇见一个人与他聊聊天、说说闲话,在闲谈的时候就随着闲话去观照。


他的意思就是,你随着你生起的这些妄念、妄想、习性去观照,一观照之后,妄想就没有了。在任何起心动念、回忆的时候,你都不离观照,一旦观照久了,这些现象都没有了,又回到腹部的胀、扁了。


但是在这当中有很多过程,譬如有时心情很快乐,你就观快乐;有时很忧伤,就观忧伤吧!不要起分别,观的时候就是一照而已,因为你的正念注意的是腹胀、腹扁,就这一境专注不离,任何事情你都不要让它岔开。


图片


如果没有生起观照的时候,你很容易心随境转,别的境界一来就随着它跑了,这一跑就岔开主题,结果工夫全忘了。


如果你生起观照,其它的境界都空了,你就把正念提起来,这样的观照就很容易入定。观就是让你容易入定,看起来好像离开了,没有佛法了,其实就随着你的生活观照,这就是佛法的根本教理,就是止观。



观了之后就能定,就是止观双修的法门。其实这些都是幻影,你随着这些幻影一观,幻影也就消失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此,你就一一地观。


比如我们现在打坐、修行,打坐时想息定,初坐时没什么感觉,坐久了腿就开始酸了,僵硬了,发痛了,就会影响你的观;你就会放下不观了,开始观腿痛——为什么它会腿痛?当你观想力强的时候,麻也不麻了,痛也不痛了。


图片


如果念佛,你就观阿弥陀佛,或者你念地藏圣号就观地藏菩萨,有时你观到自净定处,能观的心、所观的像和所念的圣号全都没有了,这个就叫有工夫。


但是,因为你不能长时间保持定的状态,就必须随时地起念,随时地观照,真正地达到连续不断的观感,观感其实就是感受的相续。


只是我们说的那个受蕴,比如酸、痛、或消失、或快感、或痛感,都只是一种感受的相续,而且感受的相续,也就是你心法的相续。


当这种观修行久了,感受就渐渐少了,你又可以回来观照你腹部的胀、扁了。当你达到不为一切外境干扰的时候,能观腹部的心与所观腹部的胀、扁都没有了,这时候你就要入定了。 



马哈希禅师告诉我们,你观什么就把念住上面,他不断重复地说:观摇晃就观摇晃,他重复几句是让你注意观,观摇晃,心就住在摇晃上;观酸痛,心就住在酸痛上;心住就是念住,念住在那儿,那儿就没有了。你不念住,反而妄想纷飞,等你念一住反而没有了,他就是这个含义。 


到这个时候心纯、念止、境亡,心是纯一了,能念的心就没有了,境界相也没有了。


图片


境界相都是幻相,这些都是没有自性的,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你要能观想。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相关文章
· 【音频版】五台山之旅 | 金阁寺
· 有了见地,修行才有迹可循
· 【公案寓言】切勿把布施供养当成买卖
· 【英法德意西波日韩八国语种视频】超时空的加持(慧日法语每周甄选)
· 甘露醍醐 | 当这个盖障去掉,诸佛微妙之法就全在眼前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之三(下)——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恭迎普庵祖师圣诞日〡祈雨禳疫,自创咒语,普安十方的传奇高僧
· 【英法德意西波日韩八国语种视频】超时空的加持(慧日法语每周甄选)
· 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授——七不退法第三组(下)
· 皇帝下令每日必诵的咒语,禅宗四大陀罗尼之一——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 虚云老和尚 | 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
· 悟公上人 | 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
· 【解夏羯磨】这是三宝弟子要知道的一种常识
· 印光大师: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 【西班牙英语韩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把岁月变成功德
· 【波兰语英语双语】每个众生都有佛性
· 转化业报身 证得金刚体性
· 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授——七不退法第三组(上)
· 【敬惜字纸积德修福】为什么他们的子孙后代贤德连中状元,官至宰相?
· 甘露醍醐 | 顺缘逆缘都可以是增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