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流量有限,请用WLAN上网聆听开示]
主持人:请问法师,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开启慈悲心呢?
传喜法师:从我们佛教的定义上来说,慈是予乐,悲是拔苦,就是没有快乐的人给予他快乐,处在痛苦当中的人,把他的苦难给去除,这个就是慈悲的状态。我们佛教还分两个层次来认识,一个从俗谛上,比如说我们面对大众,用我们的智慧、福报,来给予别人的快乐,来解除别人的痛苦。这个是我们社会现象上,可以看得到的,在佛教里面,两千多年以来,都是积极地在参与社会做的工作。
从它比较深的道理上来说,因为佛教里有一句话叫: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我们前面说,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但是这个因缘和合,它却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这个里面的空性,佛用了祂本体的真理的空性,对众生产生了大悲悯,祂看到众生不懂这个道理,我们佛教里说,“背觉合尘”,都在这个假相当中,生死轮回的苦海当中。所以佛生起了这样一个不需要别人来给祂造因缘,佛以祂通达空性的这种智慧,而生起了一个无缘的慈,对众生生起了不需造作的大慈心。
同体的悲也是这样,前面我们《三宝歌》里唱到,佛陀祂是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就是佛性的光明既照耀着一切,同时也承载着一切。所以一切众生在佛的心当中,既是祂的母亲,又是祂的孩子,所以祂拔他的苦是连体的。前面我们尊贵的海涛法师说到,母子是连心的,众生和佛的关系就是连心的,就是同体的。这种慈悲,从佛的份上来说,祂是不需要有为的造作,就会给予我们快乐;也不需要我们去攀缘做什么,我们就会安住在佛的悲心之中。所以慈悲应该就有这两个角度,一个是比较深一点的佛的角度,一个是我们人间的缘起的角度。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