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与法界一切如母有情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为法界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
一起学习
☸︎
诸比丘七不退法
之第五组
☸︎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
上图: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佛陀从王舍城灵鹫山离开之后,慢慢到达了第四十五年安居的地方,也就是毗舍梨城的竹林丛村。
这一幅地图当中,在结束了僧团的坐雨安居后,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北向那烂陀游行。一路历经那烂陀附近的芒果园(庵摩罗园)、波陀厘村、拘底村、那提伽村、毗舍梨,到了这里,已经到了坐雨安居的时候,佛陀在毗舍梨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随他的僧团,让他们分别在吠舍离周边坐雨安居,唯独留下了阿难。佛陀了知自己离涅槃辞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为僧团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周里,法师带领大众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组七不退法(七)
《正念法处经》云:
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中,最胜最上。
关于涅槃,在《中观纲要》里有很精炼的解释。
藏教的涅槃,是“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
在通教里面,“生死本空,本来无苦,名为涅槃”。
在別教的智慧里面,“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超出二边,名为涅槃”。
在圆教的智慧里,“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亦不可思议”。
实际上,我们在讲这个的时候,是在讲戒,讲定,还是讲慧呢?这属于三学里面的慧。
智慧能产生修德,修德会产生定的功德和戒的功德。依照这个“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如果修定的话,是不是就是声闻缘觉的定?对生老病死是要有出离心的。
1
藏教与通教智慧的区别
但是到通教的智慧里面,会不会产生修法?会不会产生通教的禅定?会不会产生通教的戒律?会的。但是通教的智慧,要不要离开这个生死?不需要的。因为生死本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藏教和通教比起来哪一个修行快?通教快。哪一个殊胜?通教。从自利上哪一个殊胜?通教。从利他上,从住持佛法上,哪一个殊胜?通教。
但是你住持了佛法,你会不会诽谤藏教?你会不会遮止藏教?不会的。在尊重上是一模一样的,藏教的智慧也是佛陀开显给众生的法,也是药,我们一样要恭敬的。但是从方法上,如果你有了通教的智慧,生死本空,你就站在那里,位子都没挪,就已经超越生死了,请问苦对你还有逼迫性吗?已经没有了,苦没有办法逼迫到你了,这个名为涅槃。
藏教的涅槃跟通教的涅槃,他们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藏教的涅槃称为偏空涅槃,它在对治法上还是不究竟的,它在戒上也是有重点的,范围是不同的。
在佛教里,就是因为大家对戒律的认知产生了分歧,然后产生了不同的部派。那什么样的人对这个戒会产生分歧?就是藏教的这个见。它认为生就是生,老就是老,病就是病,死就是死,戒在开遮持犯的解读上是不一样的。一个有藏教智慧的人跟一个有通教智慧的人,他们对戒的开遮持犯的理解是一样吗?不一样。
那在藏教的这种知见里就会产生分裂,但是在通教的智慧里就能弥合这种分裂。这就是佛教为什么分了那么多部派,产生了部派之争。但是佛教还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佛教不仅有小乘部派的见、分歧,也有大乘的智慧来统摄。
2
别教的智慧
那别教呢,“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它的这个智慧是什么?住生死一边还是住生死灭尽一边?两个都不住的,是超出二边、轮涅。生死一边叫轮回,生死灭尽一边叫涅槃,但是叫不住轮涅,名为涅槃。
有了这种智慧,不要说佛教内部不会产生争论分歧,连和儒家、道家都不会产生分歧的,连跟那些外道都不会产生分歧的。外道属于生死一边嘛,但是在这种智慧看过去,请问外道可得其体否?不可得的,了不可得的。
所以《观音菩萨普门品》就讲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这就因为有了别教的智慧,早已经超出了生死和涅槃这两边了,这个涅槃是更高级的涅槃境界。
3
圆教的智慧
圆教的智慧,“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也不可思议”。
就是生死也可以转换,生死等于轮回。轮回里一切无量无边的法,皆具备涅槃性,也就是具备实相性。所以生死者无生死,是名生死,就“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所以生死跟涅槃性它是不二的。涅槃呈现在哪里?涅槃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吗?也不是的,也呈现在一切万法上。
所以当他见一切法,就是见一切涅槃,当他安住于涅槃的时候,就是安住在一切法里。这才能够和光同尘,这才能够倒驾慈航,这才能入生死流却不为生死所淹没。这就是诸佛菩萨——果地的佛,果地的菩萨,一切的诸佛和果地的菩萨能够倒驾慈航,能够任运利乐众生的。
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卷第十讲到“四种涅槃分类”: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这个涅槃就是法尔如是的,就是周遍虚空的,这就是清净法身的本体。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这就是声闻缘觉所证的真如的理,他是出烦恼障的。但是他没有周遍,还没有无上正等觉。所以他这个时候还有微细的法执,就是微苦。
唯识学看到了更细的地方,就会认为人生也好,宇宙也好,还有一个最小的微尘份。就好像我们讲的唯物世界观一样,唯物世界观认为宇宙是由最小的原子组成的,就这一个执着。你认为这宇宙由原子组成的,那说明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包括人的生命也是物质组成的,说明这就叫唯物的世界观。
声闻为什么是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就叫有余涅槃,这是声闻缘觉所证的涅槃,还没有彻底。所以还有微苦所依未灭,这个苦实际上是他的知见里生出来的。他认为还有最小微尘份,就是这个。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即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这个是谁所证的?佛所证的。
四.“无住涅槃: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这是佛所证得了佛的无余涅槃之后,就以更广大的愿力倒驾慈航。
所以很多果地的菩萨,虽然显现是菩萨相,实际上祂都是古佛。像文殊菩萨,现在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过去名佛龙种上净智尊王佛;观音菩萨正法明如来。所以不是说证得佛果,祂就不干事了,祂依着这个智慧正是大有所为啊!
就像佛在《金光明最胜王经》里说,“我于昔时,虽具烦恼贪瞋痴等,能于地狱、恶鬼、傍生五趣之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何况今时烦恼都尽,无复余习,号天人师,具一切智,而不能为一一众生经于多劫在地狱中及于余处,代受众苦,令出生死烦恼轮回?”
所以为什么佛法能住世至今,我们现在能坐在这里学习,请问我们坐在自己的业报里?还是坐在诸佛的悲愿里?我们是坐在诸佛的悲愿里的。所以由此引起下面的六和敬,我们如果有了这个认识,而且充满了感恩,一种欢喜的恭敬就由此产生。否则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光讲六合敬,我们就会沦在一种文字上的理解和自己分别意识的理解。
如果我们大家和合,都坐在佛的悲愿里,我们的身就要遵循于此道,我们的口要遵于此道。我们所获得的这些助缘,物质的供养要不要遵于此道?一样的。我们的戒律要不要遵于此道?我们的见地要不要遵于此道?要的。所以为什么把藏通别圆放在今天讲,就是为了铺垫六和敬。
《涅槃经》云,“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胜鬘经》云:“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法华经论》云:“惟有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能,名大涅槃。”《宝性论》(又名《大乘无上续论》)讲记中遣除疑惑:“凡夫位时此大涅槃也相续吗?” 它这里有这么一个问,答案是肯定的,在凡夫位也同样相续。
我们现在是凡夫的生命,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在我们的业报里面,请问有没有这个大涅槃的这种体性?有的。我们这个团体都是为了趋上这个无上的道教的。所以不要说尊敬这个团体,尊敬同修,你都要尊敬你自己。所以这个六和敬不仅仅展现在团队内,也展现在自己的身心世界。我们要谨慎地于我们的念念之中去择法,去择出我们的大涅槃性。
所以我师父悟公上人就说,“一句阿弥陀佛,即是不生不灭法”。师父有时候私下也跟我说,“阿弥陀佛即是涅槃”,祂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阿弥陀佛即是不生不灭法,即是涅槃,所以念佛就是念涅槃。
这个涅槃的体性我们个个不无,没有觉悟的时候,“被客尘障蔽而暂时无法显露”。这个无法显露就是说,“能净客尘的助缘为方便续”。我们在修道的过程,是不是就是净客尘的一个助道的因缘当中?这就叫修道。修什么道?就是能净客尘的这个助缘当中,这就叫修道。但“真如本体”这个“果续”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所以《六祖坛经》里面,卧轮禅师说讲“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个偈子传到了六祖大师耳朵里,六祖大师就说,“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讲的是修,但是这个修里面有一个病,就是说,没有见地的修是一种盲修。他虽然很精进很用功,但是六祖大师说,你没有见到这个涅槃体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
就那个“菩提日日长”见地就漏出来了。我师父就告诫我“和尚不开口,不知有没有”,他这一开口,“菩提日日长”,惠能就来一个“菩提作么长”。前面的经典里面,“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佛的身体,就是法身。证菩提就是证法身,证菩提就是证涅槃。那这个证涅槃,请问这个涅槃是你发明创造的吗?不是的。
所以说不仅善知识是我们净客尘的助缘的方便,乃至我们同参道友,乃至我们这个道场,乃至我们要建这个道场,都是为了净客尘的助缘的方便。
在这里我们天天忆念,天天警策自己,天天也生惭愧心。所以不管是到这里建庙还是我们有僧团,还是有师父在给大家讲说,实际上都是“能净客尘的助缘和方便”。对于这种助缘我们要不要感恩?要不要心怀敬意?要的,所以这是六和敬的根本和基础。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