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境界,也有高低深浅不同的层次 | 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五组(五)

2021-09-12 21:3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与法界一切如母有情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为法界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

一起学习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


图片


上图: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佛陀从王舍城灵鹫山离开之后,慢慢到达了第四十五年安居的地方,也就是毗舍梨城的竹林丛村。


这一幅地图当中,在结束了僧团的坐雨安居后,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北向那烂陀游行。一路历经那烂陀附近的芒果园(庵摩罗园)、波陀厘村、拘底村、那提伽村、毗舍梨,到了这里,已经到了坐雨安居的时候,佛陀在毗舍梨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随他的僧团,让他们分别在吠舍离周边坐雨安居,唯独留下了阿难。佛陀了知自己离涅槃辞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为僧团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图片

印度圣地 -- 灵鹫山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今天我们学习七不退法第五组(五)

最后我们把涅槃学习一下。那天我讲的有五十一种,还是六十一种,实际上是五十一、六十一都有。因为涅槃的异名,在《相应部》的注解和《相应部》的疏里面,就有一到三十三种,和三十四到六十一种。在《导论》记载的涅槃里面,就是有一到二十三种,和二十三到五十一种。“涅槃”为什么不翻译过来?因为“涅槃”这一个词里面就有六十一个意思。

 

“一,无为法;二,尽头;三,无漏;四,真谛;五,彼岸;六,微细;七,难见;八,不老;九,坚牢;十,不崩溃;十一,不可见;十二,无戏论;十三,寂静;十四,无死;十五,微妙;十六,吉祥;十七,安稳;十八,爱尽;十九,不思议;二十,无生;二十一,无灾;二十二,无灾法;二十三,涅槃;二十四,无瞋;二十五,离染;二十六,清净;二十七,解脱;二十八,无执著;二十九,洲岛;三十,窟宅;三十一,庇护所;三十二,归依;三十三,归宿;三十四,不生;三十五,无生;三十六,无危难;三十七,无做;三十八,无忧;三十九,离忧;四十,无祸患;四十二,无祸患法;四十二,甚深;四十三,难见;四十四,上;四十五,无上;四十六,无等;四十七,无比;四十八,最胜;四十九,殊胜;五十,宅窟;五十一,庇护所;五十二,无诤;五十三,无秽的;五十四,无污的;五十五,离垢;五十六,洲渚;五十七,乐;五十八,无可度量;五十九,依止;六十,无所有的;六十一,非戏论。”

 

所以《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毗婆沙论》说明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也是物我双亡、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图片


所以涅槃也是一个世界,上面的解释中有个叫“窟宅”,像洞窟一样,里面很清凉的。所以,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的“无为、无边、无漏、无住、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等”,以及《四谛论》当中讲到涅槃是“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等”。

 

涅槃的含义里面是没有不善法的,它遮止了一切苦的有漏的不善法,开显了所有的善法和乐法。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这是佛陀为我们示范了可以实现的人生的最高目标。

 

所以我们就发现只要一学佛,人生态度当下就不一样了,就会变得豁达、祥和、无诤。所以这个涅槃的德,不是说在死的那一刻才会现出来的,而是在每一个学佛的人的人品里面都会彰显出来。

 

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佛陀到拘尸那罗了才涅槃。请问,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有没有证得涅槃?有的。祂往前走的每一步里面有没有涅槃?祂对众生开显的一句一句教法里有没有涅槃?祂不单单自己有,祂一生四十九年的说法,都是令无量的众生安置于涅槃之道。

 

佛陀于菩提树下证道是如此,涅槃的本身,停止呼吸,火烧,分舍利,这都是涅槃道的演示,都是对众生的教化。这三十二相里面就有,八相成道里就有,祂说,应以何机得度,即现何机—— 应以涅槃得度者,即现涅槃。

 

图片

佛骨舍利



我们供养佛陀舍利、礼敬佛陀舍利,可不可以得涅槃?我们念的这些佛经,是不是佛的法身舍利?就是的。那从佛陀三千年前到今天,我们还作为佛陀的弟子念着这些经,这可不可以把我们置于涅槃之地?就是可以的。

 

这个你不用怀疑的,文化是有能量的,真理更是有能量的。佛陀是很自信的,祂说“你们把我的话记录下来,谁读到它,谁就可以得到涅槃份”,就分享这个涅槃的功德。如果全世界人都信了佛的话,全世界就和平了。就是这世界上有一个人信,对世界和平都是有帮助的。





我再给大家念几段关于涅槃的,所以涅槃是佛弟子修学佛法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目标与终程,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


《涅槃经》云: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涅槃经》云: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涅槃经》云: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大涅槃。


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槃。佛性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槃,虽处涅槃性,不见涅槃,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涅槃性,但是因为我们不见,所以就不得受用。就好像插座就在那儿,插头不插上去是通不了电的。

 

“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涅槃不是说本来没有,今天忽然变出来了。

 

 “是故涅槃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瞋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槃”。

 

所以涅槃的境界,实际上也根据不同的智慧所证得的涅槃的层次不一样。

 

“比如说声闻、缘觉、菩萨、佛、圣人所证悟的,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种: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这个就是大道之本基,这个涅槃性是遍满虚空的,是一切情与非情都是具足的。

 

“二者、有余依涅槃: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有的虽然烦恼障破了,但是这个五阴所依赖的业报身还在,所以这个时候是有余依涅槃。

 

“三者、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四者、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图片


所以你来五台山找文殊菩萨住在哪儿,还真不好找。文殊菩萨有住处吗?第四个我们再念一下,“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这就是文殊菩萨的状态。祂不在生死里,也不在涅槃里,祂随着利乐众生的根性,随处而现。

 

你要找文殊菩萨,你就从自身来找。自身如果有智慧开发了,那就是文殊菩萨的脸露出来了。




今天我们这个学习的这个第五组七不退法,实际上,关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好,或者四念处的三法印、四法印也好,对于不同根器的人来讲是不一样的。所以天台宗就依据众生不同根性将佛陀教言判为藏、通、别、圆四教。接下来我们复习的时候,把天台宗藏通别圆的四念处学习一下,马上心胸打开,就会不一样。

 

就是说连四念处、三法印,也不是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的。我们现在学的,一般性都是叫藏教的,认为苦就是苦,不净就是不净。但是到通、别,就不一样了,到了圆的角度说,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苦集灭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但是从实践上我们要从一处去实践,同时我们要借助佛陀的智慧,这样子才能更上一层楼。


所以佛法太完美了,学佛的这种喜悦,不是世间的一般的喜悦所能比拟的。



图片


未完待续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智者大师 |《六妙门》连载(二)
· 【英法德意西罗波日韩九国语种视频】清净见(慧日法语每周甄选)
· 净宗初祖,道高德隆 | 纪念慧远大师圆寂1605年
· 为什么佛菩萨常以无威德者的形象化现人间?
· 【英法德意西罗波日韩九国语种视频】清明的觉悟的生命 (慧日法语每周甄选)
· 同样面对佛陀,我们所得到的因果为何不同?
· 佛陀为什么选择在拘尸那罗涅槃 | 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五组(四)
· 佛教我们多角度地掌握自己的生命
· 【公案寓言】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蕅益大师:极聪明人念佛,也不能求生西方
· 【中英双语】想开智慧,就要尊重智慧、尊重文字
· 【罗马尼亚语波兰语双语视频】佛性,每个人本有的生命宝藏
· 甘露醍醐 | 相逢一笑都是一种原谅,更何况主动忏悔呢?
· 日诵净行品31愿——以定伏心,究竟无馀
· 此生结束,往生何处,是由心的状态决定的
· 【献给教师节的礼赞】诗尘有金身 | 成为散发菩萨光芒的老师
· 持戒不持戒,差别真的大——佛陀涅槃前对在家弟子的重要开示
· 正报和依报,是智慧所决定的 | 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五组(三)
· 悟公上人 | 生到极乐世界有这样两种大利
· 【原创短片】汝毕竟姓个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