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数息治散。不净治贪。滋治嗔。因缘治痴。念佛治障道。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初翻四倒。未入圣理。故言外凡智也。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
四智对四倒,我们平时都是倒的,以错为对,以恶为善,以邪为正,都是四倒,颠倒见、颠倒行、颠倒想、颠倒取舍。虽然四智不是圣人甚深的智慧,但却是方便对治,是诸佛菩萨悲心里流露出来的接引凡人的方法,接引具有粗重烦恼的我们的方法。
所以这些还属于凡智,能对治我们凡夫的通病。不是说我们信佛了,或者出家了,就没这个通病了,不是的,只不过我们有了对治的方法了。
学佛了就是学习这些知识观照自己,能有药了,有药就能治病。世间不信佛的人与信佛的人一样的,都有这样的病,只不过我们有药他没有药而已。虽然我们的药是开放的,但是他不相信的。
佛法初门,即数息观。谓数息法,人多易知。以世间人,皆贪着身,未能于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诸比丘修数息念,有大果报,有大名称,可令四念处完成,四念处数数修习,可冷七觉支完成,七觉支数数修习,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法观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息不来,便成后事”。实际上“观所造色”是对治强大的、粗的烦恼。“观能造风”是对治细的烦恼,就是修行越来越细腻了。
这个就是入门数息观,上座部的法基本上就是重视这些的。但是佛法入门还分小乘、大乘吗?所以大乘法也不离这个的,这是修行的具体方法,而且次第就是这样,如果连这个门都没入,哪里有大乘。
多散众生数息观者,从一至十,数出入息也。数出不数入,不可并数。但数息,不可数喘、气、风等也,能治散乱。
谛闲法师《教观纲宗讲録》
从这里可以知道,呼吸有四种相貌:喘、气、风、息。实际上我们平时的呼吸大多数属于喘、气和风,“息”是要训练的,所以数息观也是不简单的,我们有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息。数息可以治心的散乱,治心的散乱也可以达到“息”的作用。
心粗的人往往会“喘”,心里没有长远的思维,没有深智慧,呼吸就会非常短。什么叫“喘”?实际上就是指气连肺隔都没下去,而是从鼻子到喉咙、到肺这一段。这样的人往往不懂道义,只要比较深一点的文明他都不懂的,只顾现前利益,利益里面只顾吃,吃到嘴里就是最实在的。
气也是这样,风虽然有可能深一点,但是它带着一种鼻音或者喉音在里面。所以当我们散乱的时候,睡着了这个风的声音就出来了,就会打呼。有的人不仅睡觉打呼,他醒着的时候呼吸就有声音的。你在他身边就能听到一种“呼呼”的呼吸声,这种人往往心意很粗大,特别容易发脾气。
喘、气和风就是普通凡人的相,“息”都不大会现前的。一个心安稳的人才会有“息”,“息”悠长而深远,细腻而持续,既不滞顿,也不停滞,也不会短浅。心安定下来了,才会发现“我进入息的状态了”。
—
增加观照的定力
就会对治散乱
所以息能治散乱,同时散乱的人也不知道息的状态。这个功和得到的效果有时候是相对应的,只要你达到“息”了,就不会散乱。只要你不散乱,就会发现你的“息”已经出现了。
呼吸调整到“息”的状态,是需要训练的,有句成语叫“气定神闲”,就是描述气和心神的关系。反过来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它们是相互的,要调“息”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心也要放松,“息”就会悠长、细腻、深沉了。然后你再把这个观落在这个“息”上,这样去计数的时候,就会增加我们观照的定力,就会对治散乱。
|TNE END|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