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五、寺庙的锣鼓
9.人皆可以为尧舜
问:通常很多人在解读佛教文化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与儒、道两家对立地去看待。在文化墙上,我们也看到“我们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祖先文化的传承者,是子孙文脉的缔造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法师认为,大乘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到底在哪里?
答:首先,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面前人人平等,儒家里讲人人皆可为圣贤,孟子则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先天都具有圣贤气质,如包藏在岩石中的美玉,如果无人发掘,这块美玉将被埋没而毫无价值。所以,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这意味着要开发教育的功能,即强调后天的培养和引导。
一个人,先天即具足了圣贤气质;一个文明社会,其功能即体现在能够引导他成为圣贤。所以,佛陀认为人皆有佛性,然后佛不做皇帝而做教育家,去当老师,培养、开发每一个人的佛性,去恶向善,茁壮成长。这整个过程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完全吻合的,方法上则各有特色。佛教则更加强调文化传承、方法也更具体,不仅有行为准则,勤修戒定慧,而且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的生命境界,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修学体系。
所谓和尚,即崇尚和平的人。佛教是和平主义者,这是佛教的理想,也是我们所要干的事业。和尚,另有一个名称叫亲教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即承载着三宝的知识,然后陪伴着我们成熟起来的人。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出家人所从事的是一项事业。
为此,我在文化墙上写了几句话:“我们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祖先文化的传承者,是子孙文脉的缔造者。”佛法僧三宝,是活着的圣贤。历史曾误读了祂,但事实上祂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崇高、最重要、最具价值和意义的,是我们生命的核心。而最为可惜的是,有时我们却不拿祂当回事。
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复兴充满期待,而佛教是一个崇尚和平并具有普世价值或说是一种共性的文化,这种道德修养不因时代变迁而凋谢,同时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度。因而佛教的修行必须老老实实,若想修成正果的话,是不能掺假的。当我们分别心越来越小的时候,才超越了外和内、彼和此,超越了局部与整体。当不再聚焦于局部或某一个点时,我们的心才会越来越开阔、开放而广大无垠。
就像今天在这棵1700多年的古松下,我们会以为松树的年龄比我大、体积比我大,但当我们从物质层面解放出来时,心灵则越来越开放。这时,你再问:我的心跟松树的年龄相比,哪个大?我心的容积与松树的容积相比,哪个大?甚而跟天地、跟地球相比哪个年龄大?我们小时候都曾读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是终极的。
当我们追求心灵层面时即是终极的,是超越天地的,因而古人才有“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之叹。这不是建立在物质层面的,而是属于心灵的东西。所以西方也有这样的说法:纵然把我关在果壳里,我依然可以拥有整个宇宙。意思是你可以束缚我的肉身,但却无法束缚我的心灵。
所以,绝对的自由是由心灵层面而展开的。一旦弱化了心灵,片面放大了对物质的认知,若不能及时觉醒的话无异于一场谋杀,或说是一种自我戕害。那么,自我反思、自我解放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佛教就是为了拯救心灵,当心灵越来越开放时,即可依照这个理论用整个生命去实践。一旦走出了对立、小我的分别念,这个生命就变得愈发厚重,才能跟天地合一。而佛教就是教我们怎样回归于天地,并可通过实修而达至圆满的。
当真正达到了与天地合一,人的精神面貌、肉体感受所呈现出的则是全然不同的生命状态。比如有人说“我火旺高、底气足,别人加外套我可以穿短袖”,这说明他天生底子好、中气足。有的还可以修到零下20度只穿一件单衣,有的家族较长寿,这都是后天可以修成的。《道德经》里讲“死而不亡者寿”,虽然肉体生命死亡了,但法身慧命却复苏了、觉醒了,这才是真正的寿。但这不是坐等来的,不会“等死亡之后,我就能苏醒了”,这是一种修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也是一种文化,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