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五、寺庙的锣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问:法师,刚才您谈到了与五台山的缘分,也和我们分享了您修行至今的这种使命感、责任感,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宗教,如何看待佛教呢?
答:宗教一词,通常属于西方哲学的概念,与佛教里的“宗教”不是一回事。佛教里的“宗教”二字是有具体内涵的,“宗”即指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教”是指教理,能够听经闻法、能够教化,指的是理论层面,而“宗”是指实践层面。过去的“宗”叫宗门,“教”指教下;“禅宗”重在实践,“教下”重在闻思。佛法的修习同样强调首先学习理论,理论搞通了,然后再去实践。
佛法的弘扬,是一代代佛子不懈努力的结果。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宪法赋予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弘扬佛道教文化,明确了宗教要中国化,道教本就是中国的,佛教也早已实现了中国化;佛道教除了是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则是给佛道教另辟蹊径。对佛教来说,知道的能辨别清楚,可以大胆地报道;对佛教文化不了解者则讳莫如深。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可以解决当今世界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我想,这句话也符合中国国情。
问:记得您曾说过“佛教是无神论者”?
答:佛教否定造物主,有神论是神造万物,或许这样想想觉得不合理,所以西方也有很多人回过头来再学习佛教的。佛教给予我们广博的三观,这三观也是符合真理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通常还仅仅定位在一个狭义的唯物主义,而佛教给予我们的则是广义、辩证的唯物主义。
从生命观上来说,佛教认为这个生命是有前有后的。有前有后,使得我们这个生命当下即变得有了意义。如果这个生命既没有前也没有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呢?还去积德干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就否定了明天的存在。如果我知道明天我是会存在的,我就会为今天的行为负责;如果我知道这条路上有摄像头,那我开车就不敢闯红灯了,这不就有因果了嘛。如果否定了我的明天,否定了我的来世,所谓人死如灯灭,那道德还有何用?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玩世不恭,就成了最正当的借口。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