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夏日,《齐鲁周刊》副社长董振、中国知名作家解永敏,分赴五台山,于建设中的古文殊寺,对传喜法师进行了专访。
在这棵蓊郁成荫的千年古松下,法师带给我们智慧的分享。如同这古清凉山下的一股清泉,亦好似炎炎夏日中的一股清凉。
五、寺庙的锣鼓
信为菩提基,
三学树法幢;
培植七圣土,
宝山共清凉。
《古文殊寺的一天》,这个短视频记录着每一位建设者,我们在此所付出的一切功不唐捐,三宝将会铭记,时空会铭刻。我们撸起袖子、挽着裤脚,大汗淋漓地实干起来;由奠基时的一块平地到今天雏形初具,这是三百多天,一砖一瓦、一钉一铆、点滴汗水中汇聚出的累累硕果,也是诚实劳动真修实干所彰显出的价值追求。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义工信众,一年来达上万人次,他们放下安逸的生活来此辛勤奉献、欢喜供养,人力、物力、财力、心力,克服着种种困难,坚守着一念初心。这上万义工不仅得到了三宝加持,寺庙也因了他们而愈发庄严。同时,佛教文化所蕴含的感恩知足、清净恬淡的精神境界,及其自利利他的慈悲智慧将鲜活地融入义工的心灵,这份收获的喜悦与惬意,亦如盛夏的微风、静夜的细雨,润物无声,铺设出我们坚实的信仰之路。
在这片深植善根、曾种菩提的圣地,村民们的淳朴善良洋溢着最本真的人性回归,带给我们最为暖心的支持与帮助,鼓舞着我们复兴的脚步。有的村民不惜把自家的田地慷慨馈赠给寺院。我们接手种田,农禅并重,耕耘自己。
出家人这个群体身先士卒,当仁不让,可以到乡间掏牛粪,到田里捉虫子放生,发酵酵素做肥料;还可以开铲车、做电焊,打水泥、搬砖头,样样活计不在话下;购买各类建材,一一到位。白天劳作不辍修福报,晚间听经闻法开智慧;每天蒙山施食长养慈悲,每晚供灯如海点亮菩提。早晚功课,晨钟暮鼓,经声佛号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所谓众生有佛性,寺院即能现前。祂由我们佛弟子的虔敬之心化现而来,也是诸佛菩萨加持力的幻化显现,并由世间的福德善业变现出来。从物理空间到心灵的道场,与其说是在建设寺院,毋宁说是在建设我们自己,在复兴我们的信仰之路。寺院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是一所生命的学校,也是我们的一个人生课题,谁思考祂谁得利益。
所以,古文殊寺的重建,不止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建设,不止是一个简单的重兴。以建设为缘起,这个渐渐屹立而起的寺院当下即在利益着无量无边的参与者,当下即在利益着一切有缘者,同时这众善的缘起亦成为寺院复兴的庄严。可以说,我们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祖先文化的传承者,是子孙文脉的缔造者。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