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微
博
9月1日
弥勒菩萨专修慈心三昧,“弥勒”是梵文,意译“慈氏”,由初发心即不食众生肉的广大慈心,以此因缘名为“大慈”弥勒。“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弥勒菩萨累劫的誓发弘愿。《大日经疏》卷一则说:慈氏菩萨,依佛“慈悲喜舍”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性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
9月3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一个人怎样提升、怎样转凡成圣的文化,即是中国文化。更具体点讲,“凡”即指低级的生命状态,“圣”则是高级的生命状态,“转凡成圣”即指从低级转变为高级的生命状态。换言之,“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若依佛教的修证体系去行持,最终可达至完美的生命结局,完成人——这个生命个体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核心,即道统。
9月5日
佛就是为了要打开桎梏于我们心灵上的牢笼,为解脱我们狭隘的生命而说了平等的道理。佛的真理是没有主人的,谁去思惟祂谁得利益,不受时间空间、贫富贵贱的限制。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为离苦得乐是每一个生命的本能需求。无论身居何处,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在追寻些什么?
9月7日
如果没有佛来插手我们的生命的话,随业流转,即是我们的生命状态。如果想追求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乃至跳出六道,更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佛菩萨慈悲,觉者觉悟后倾其所有,依佛的身口意、法报化三身,倾其一切功德、不计一切代价来救度我们。
9月9日
一切随缘,平常心是道。这即是修行。对当家的这个“觉”,既不要去画蛇添足,也不要不正视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觉”,怎样现前?比如我在讲话,你听到声音了,就这样。
9月11日
修行不能急,也不能外求,外求叫头上安头。虽然口里念着佛、心里想着佛,但真正的佛要靠“心”才能感通。只有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佛才会现出来,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从事相上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到理体、究竟的“自性众生誓愿度”,再到佛道的“自性佛道誓愿成”,亦如是。所以,“心”要保持着清明、宁静、安详。
9月12日
我们解脱是靠对三宝的信心,而不是自己修得有多么厉害。如果着相、有好胜之心——“我要快点成道”,说明还没有降伏自心,这样反而又偏离了修行,如文殊菩萨所言:“当执着生起,正见已丧失。”
9月13日
五台金色月,十方慈悲心。因为心中有佛,有文殊菩萨,有智慧,有慈悲,大家在中秋佳节,来到这么有意义的圣地,把心中最美的奉献出来,照亮了他人,也铺就未来的金色之路。为什么要来五台山?因为这里不仅海拔高,智慧更高,是人类智慧的金刚峰。人生要有追求,要升华,要探明人生的真正意义,这样不仅自己好好念佛,了生脱死,更能够带着如母有情一起走出轮回,这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9月15日
如何对治业力?简言之,就是改变心的立场或说思惟习惯,凡事向内观,结果会迥然不同,所谓改变自己就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一个内省的人,即是一位觉者。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是为了达至一个目标:向内看心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而找到那个不生不灭。
9月17日
阿弥陀佛是这样修的,圆满了,再发愿度众生,让我们也圆满;然后我们这个“因地心”入佛之“果地心”,就靠这个往生。否则,若迷掉了,阿弥陀佛也救不到你。所以,既要自净其意,还要求愿往生佛陀的愿海果地。而我们的“因地心”又是极其脆弱的,我们还业障如山,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纳受。所以,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心,同时又明了佛跟我们的心不隔毫厘,佛圆满果地的心就会印在你的心里,心心交融,即会与佛相应。
9月17日
我们要努力把生命中、人格中好的一面发展起来,达至极致,就成佛了。修行就是这样:由一滴水,渐汇成溪。找对感觉了,那就让我们的善根渐汇成小溪,如是清净守护,渐变为大溪、大江、大河,直至汇入无际的蓝色法性大海,这样就跟佛见面了。
9月18日
行菩萨道,作众生的不请之友,要靠雄厚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这都来自于我们当下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的修行累积。
9月21日
一阵清风,一泓溪水,都可以带来美的享受。生命的美感很简单,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有发现,清风明月,都是我们生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些美好的存在。
9月23日
如果了解了“不动”这个特质的“因”,你就会感悟到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果”。因而,东方和西方即五方五部佛,是相互配合的。“东方”乃发生,表因地。如果我们想成佛,“东方”即指发菩提心,证悟金刚体性。倘若你证悟到金刚体性是不动的,那就增上即南方宝生佛,西方表开花结果,这个果即阿弥陀佛。依着果行事,身口意清净地行,得,身口意清净的业,即是北方不空成就佛。因而这样的生命不空过,如是因才有如是果。这样清净的佛的因、佛的果,自然就进入到佛的家族、佛的部落,汇入中间的毗卢遮那佛部。
9月24日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天意是很美妙的,而真理则是随随处处的,才有所谓法喜禅悦。一个人心无挂碍或说当心越来越宁净、越来越透彻时,外在微细的显现都会成为不可名状的美。所以,修行愈往后愈要认真,表面的法亦要往深处去听,但还要平静、有觉受。在觉受的同时又不被其隔膜住,有觉受心还要透过去,保持清明,所谓“照见五蕴皆空”,所有相皆不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9月28日
《道德经》承载着我们祖先对后世子孙的莫大悲悯。孔夫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对生命来说,生死是一种低级的生命现象,而道是高级的生命状态,是形而上的智慧。如果你体悟到了天地大道,你就超越了低级生死,当生死来临时就不再恐惧或恐慌。这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统,是非常尊贵的文化,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长生久视的核心文化,是低级走向高级生命状态的智慧。
9月30日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需要佛法的滋养。而通常的状况是,我们还不知道“自我迷失”了,一个迷路的生命肯定是痛苦的!现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通过念阿弥陀佛找回自己——皈依阿弥陀佛,在平静专注中首先找回自己——让“魂”安到身体里来,才能六神有主。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