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声书:装藏心灵世界

2019-09-27 00:05: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图片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一、看破“无常”的本性

二、保持正觉 如沐春雨

三、滴水入海 心心相印

四、美在月光里行

五、“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六、“妈妈生了弟弟,哥哥哭了”

七、生命的追问

八、冰对水说

九、装藏心灵世界

十、智慧,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十一、孝心天堂

十二、“你是谁”

十三、“我,就是惑业”

十四、孔子“苦”中的境界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九、装藏心灵世界


文化是有能量的,当我们身心濡沫于传统文化中时,自己首先是受益者。中国文化崇尚“人天相应,天人合一”,当我们与这种文化相遇并真的在遵循时,生命的灵敏度会成倍地提高,生命的质感会立马提升,不再漂泊与孤独,安详与温暖也是前所未有的,乃至在“苦”中亦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份喜悦与感恩。这时,生命开始祥和,不再过分喜厌或刻意追寻,贪瞋痴陡然减少,智慧自然提升,这正是大众和社会所需要的。


而我们总以为人是食物链的最高端,可以通吃一切。试想,人类真的可以通吃一切吗?我们最大的缺陷是看不到灵性世界,认识不到宇宙、生命体系有多么奥妙。尽管物质条件已极大地丰富,可还是感觉不到幸福、快乐,这即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佛教的角度如何来化解?当一个人仅活在物质层面而没有精神层面时,就为物欲所转,心为物役,这个人必然是痛苦的!一旦其行为不受控制就会走向极端,会伤人伤己甚而危害社会。


因而,一个人倘若阴阳失衡了,就会生病;物质和精神倘若失衡了,社会也会生病。这样的社会现象,说明人在精神上没有得到滋养,就没有智慧、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佛教恰好可以来对症下药,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然后建立正确的信仰。佛法,要比找一点奇形怪状的精神依靠有用得多,这毕竟是经过我们老祖先几千年实践检验的,对人类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



永明延寿大师亦言:“心若迷失,物何以救?”只有在精神层面找到文化的能量时,才可填充我们空虚的精神世界。正如佛教里佛像要装藏,人们的心灵世界也同样需要装藏。因而,幸福是精神范畴,智慧乃生命精华。佛法的悲智就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是一种责任。今天我们再将这种文化播种到人心,传播给这个社会,让人们的心灵充满阳光,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清风霁月。


子曰:“贤哉,回也!”穷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于贫而乐于道,身安则道隆。显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孔老夫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在《孔子家语》里同样也有一段记载:“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话。当时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日而弦歌不辍,祂以兰喻己不因贫穷及荣辱得失而改变信念,动摇志向。 


《佛遗教经》有言:“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宗萨仁波切在《朝圣》一书里亦说过:“究竟上而言,灵性与世俗的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在物质世界里,‘富有’指的是你拥有很多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并且很有钱;而灵性世界把‘富有’定义为全然知足,并且指出当我们不再以所有自己匮乏之物的想象来折磨自心时,我们就很富有。”


人是从哪儿来的?达尔文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设。新西兰遗传学家但顿(Michael 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中,他坦白地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事实上,科学家们已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了进化论的所谓证据,痛心地批驳了进化论误导了人类文明,种种败坏因素渗透进现代人的一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可惜的是,我们还将其奉为真理却把祖辈的文明给否定了,直接嫁接了西方文艺复兴后的这种短浅思惟。


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什么死而不亡?什么与天地同寿?什么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永恒?佛教,是经过人类几千年检验的智慧,这个成熟的思想是需要传递的。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深度揭秘神秘的心灵感应(附精彩案例)
· 阿难尊者为何出家?
· 受戒和持戒的殊胜性
· 虚云老和尚: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
· 最大的好事,就是帮助你从轮回中“脱贫”
· 素食、写作、被女王接见,这位童话大王将人生活成了传奇
· 高僧大德关于修行次第——信解行证的开示
· 现代人六神无主、心不在焉的解药!
· 你还在生病吗?北京著名心血管专家告诉你不生病的秘密!
· 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造成了生命质量的不同
·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回忆起前世?
· 天台祖师传 | 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師
· 受戒和持戒的功德
· 你的人生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位陪练
· 悟公上人告诉我们:这个咒一念,可以消无量罪业(转发功德无量)
· 这样做就会有福!
· 挽救身边的小生命
· 家长群高赞短片:你孩子会做人了吗?(豆瓣9.1高分纪录片)
· 比丘为什么也被称为“乞士”?
· 【超越分别念】在五台山,在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下思维佛法的“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