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风普扇》有声书,今日上线!

2019-08-31 00:08: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日月行空本无别,世人计年有新旧;缕见春去又春来,衲僧不为枯荣愁。春天是什么?无形无相。佛教里有时也把佛法的无形无相比喻为春天,“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忽然间,花开了,这即是春天的讯息。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丰富和提升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南传、北传、藏传,中国存有三乘教法,每一传承里皆有不同法门,每一法门皆有师承,人类的文化大餐至今还如此丰盛,这未尝不可说是时代之幸、众生之幸。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宁波,兼有儒商摇篮、文化之都和东南佛国的美誉;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亦发源于此,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山海形胜,钟灵毓秀,历代常有高僧大德驻足于此,所以又称为“四明三佛地”①。尤其是佛教中国化中的标志性人物布袋和尚——“大慈”弥勒,亦降生化现于此。


唐末至五代时期,弥勒菩萨化身于宁波奉化长汀村,于岳林寺出家,法名契此,号“长汀子”,平日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世称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是其一生的写照。后来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泊然而逝。祂来自民间,与人为善、幽默风趣,以禅机点化世人,深得民心,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应迹圣地岳林寺、雪窦寺亦成为两大佛教名刹。此后,弥勒菩萨的形象遍布于丛林,普广天下。


弥勒菩萨专修慈心三昧,“弥勒”是梵文,意译“慈氏”,由初发心即不食众生肉的广大慈心,以此因缘名为“大慈”弥勒。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里记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灭,于兜率内院,以菩萨身相为天人说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弥勒菩萨累劫的誓发弘愿。《大日经疏》卷一则说:慈氏菩萨,依佛“慈悲喜舍”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性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



弥勒菩萨位居一生补处,现居兜率内院。佛陀授记:四千年(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后下生此界。福德殊胜,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故称“龙华三会”。据《菩萨处胎经》卷二《三世等品》记载:龙华三会中,第一会说法度众九十六亿,乃受持释尊之五戒者;第二会说法度众九十四亿,乃受释尊之三皈依者;第三会说法度众九十二亿,乃一称南无佛者。由此可知,释迦世尊之法运一万两千年中,未能得度之上、中、下三根,于龙华三会中悉可得道。同样,在净土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下卷》中佛陀亦付嘱弥勒菩萨广度众生,求生净土,“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弥勒白佛:“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有人或许会问:“兜率天为欲界第四重天,未出三界,难道弥勒菩萨生死未了?”其实不然。兜率天分为内外两院,兜率内院是娑婆世界中一生补处之等觉菩萨所居,乃实报庄严土之境界。昔日释迦如来为一生补处之等觉菩萨时,亦从此兜率内院下生人间,八相成道,示现成佛。而兜率外院乃兜率天人(兜率天之凡夫)所居。外院不知内院事,内院全知外院之事。如凡圣同居土中,凡夫难觐圣容,圣人却知凡夫。兜率天中,亦复如是。


弥勒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倡兴了一千余年。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的石弥勒造像艺术亦独具特色,慈眉善目,宝相庄严。譬如我当年剃度出家的新昌大佛寺,那里的弥勒佛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掌心可容纳10余人;石像雕刻于梁武帝时代,历时多年完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伟迹,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修因积果,行满三千,弥勒佛即是来人间成道的下一尊佛,身高千丈、福报大、寿命长,成佛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信仰弥勒佛的时代即蒙受超时空的福佑,世人因修善而健康长寿,灾戾不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是佛教对量子信息理论的广泛运用。


“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谓“仁者爱人、礼乐教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里讲人皆可为尧舜,道家讲人人皆可得道成仙,佛教则倡导众生皆可成佛。可见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大慈弥勒”可谓中国佛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一个最好体现,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位人物。四海之内,大江南北,一进山门,迎面见到量大福大、乐观喜气的大肚弥勒,妇孺欢喜。“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里,隐含着解脱超然的奥妙禅机、鲜活丰厚的人生哲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祂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怀诠释着活脱脱的佛法,拨动世人心弦,引导大家弃恶从善,启迪人们反躬自省,千余年来滋养了中华民众的心,引领人们迈向美好新世界;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中国禅宗一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联结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佛教国际化中的一个鲜明标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独具魅力的一张名片。


智慧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方。佛教的智慧、慈悲圆融,可以抚平种种心绪,达至心灵的宁静、安祥与光明。信仰的力量能够涤荡染污的人性,开启生命的全新境界,甚而可以转凡成圣。若从三维的角度看,凡圣皆有四肢、五官,但区别在于思想。圣人思想博大,容包环宇,而凡人被现境所惑,执末为本,迷失本源,妄自分别,不得清净本性。然而一切有情皆具思想,因感悟不同,故有凡圣之别。


有媒体记者提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一个人怎样提升、怎样转凡成圣的文化,即是中国文化。更具体点讲,“凡”即指低级的生命状态,“圣”则是高级的生命状态,“转凡成圣”即指从低级转变为高级的生命状态。换言之,“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若依佛教的修证体系去行持,最终可达至完美的生命结局,完成人——这个生命个体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核心,即道统。


因而,如果能够多一个人理解这种文化,世间则多一分春风和煦,多一分春风雨露。我们手握“慈风普扇”,如是祈愿佛陀慈母般的大爱遍满寰宇,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美好善意普满人间。同样,我们自己的这颗爱心亦如同“慈风”,遍及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愿沙漠变为绿洲,哭泣转为笑颜,流浪的孩子找到温暖的家,饥饿者皆获饱足,争战者放下武器,冤结尽释,拂去创伤,拥抱和平。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无辜的小鬼——纪念所有被堕胎的孩子
· 梦参长老:因何业力堕落地狱?人死后神识会去哪儿?(第27课)
· 看电影时、在日常生活中皆应保持这样的定力!
· 传喜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合集全22集 { 精美版 }
· 这么多年来,我喜欢......
· 佛陀十大弟子 | 自在豁达的须菩提尊者
· 生命的圆满从何处开始
· 佛陀十大弟子 | 优波离尊者感人事迹
· 对于生命,什么比空气更重要?
· 地藏月的最后一天,恭逢地藏王菩萨圣诞及虚云老和尚诞辰180周年纪念
· 【恭逢虚云长老圣诞纪念日】禅门五宗,百年虚云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用五色线结相应护法十二药叉大将的名字,所求愿满(第22课)
· 恭逢地藏菩萨圣诞(孝亲报恩月最后一天,为了历生父母请多行善事,转发功德无量)
· 【常识】念珠篇(漫画)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用佛法超越生命的大数据(第21课)
· 嫉妒来了,就用这一招!
· 佛陀十大弟子 | 不畏艰难,宣扬佛法的富楼那尊者
· 越修行就越觉得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
· 修善积德才能改命,来看看古人积阴德的事迹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清净种种罪业的解决之道(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