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端”是端正,“午”是正午、光明。这个节日,就是提醒我们,端身正念,修光明心,让身心得以归正。五月也称为“五毒月”,要斋戒,清净身心,能够理性地驾驭自己,蓄积自己的生命力。佛弟子甚至每一天都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净化身口意。
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家庭,需要一个有正气的人,一个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人,一个有生命文化传承责任感的人。我们要好好活着,将自己的精气神活出祖先的优秀品格。
人生是需要修炼的。要珍惜这个和平年代,好好学佛,端身正念,修身净德,放大光明,不要浪费自己的宝贵生命。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几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伍子胥、曹娥与屈原。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志向、孝道和气节。 生命最究竟的志向是追求大道、追求生命的永恒;孝心的力量能够感动天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气节代表着一种生命高度,让身体皈依自己的精神高度,坚守信念,践行正确的追求,这是人类最需要的力量。
怎样过端午
佛
教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对佛教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古尊宿语录》记载,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可见佛教在这一天也是吃粽子的。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中记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此处的“艾人”即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
端午遗俗
佛
教
中
的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陆游曾在诗中描述了大圣慈寺张灯结彩,庆祝端午的场景。
实际上,佛教与端午节有着很多交集,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着。
如《五灯会元》中就有记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
这段法语就可谓很接地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师在法语里面举了当时过端午的习俗:划龙舟、点菖蒲茶、吃沙糖粽。
而在接地气之余,禅师也不忘点出“世间如幻,而在世事种种贪念中挣扎,就宛如在陆地上划船,在高山上起浪一般虚妄”的修行诀窍。可谓是悲心切切啊。
戴香包驱瘴辟邪保平安
端午时节,天气渐热,大自然里很多东西容易腐败,产生瘴疠之气,侵袭人们的健康。古人会用些药草(比如雄黄)来驱瘴辟邪。药草虽然可以驱邪气,但气味难闻,人们就加一些香料做成小香包。到了端午,父母会为小孩子发香包,先生要出门,太太也会给他戴上一个。小小的香包里面,承载着平安健康的美好祝福,人们会把香包戴在身上一段时间,而不是只在端午节这一天。戴香包的习俗由此而来。
插艾草忠肝义胆传后世
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着艾草。艾草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走黄巢”,意思就是避开黄巢,这个典故要追溯到唐朝末年唐僖宗年间发生的“黄巢之乱”。“黄巢之乱”为首的人叫黄巢,他因为社会乱象而起义,投入起义之后却让社会更乱,虽然打着有志之士的名号,最后却沦为乱世的祸首。当时人们听到黄巢的名字都闻风色变。
有一年端午节前后,黄巢的军队攻打到河南邓州,准备要攻城。这一天,他去勘察地形,穿着洁净的素服,骑着白马,风度翩翩。来到一个村庄,看到男女老少正在慌慌张张地蜂拥出逃。人群里面有一个妇人很特殊,她背上背着一个年纪大点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正常都应该让大的步行,把小的背起来呀,而这个妇人却完全相反。
黄巢看了很纳闷,他虽然杀人不眨眼,但也有恻隐心,他看着年纪小的明明走不动还被拖着走,大的却被背着,就想要为小的仗义执言,于是就问这个妇人:“你为什么要背大的小孩,让小的走路呢?”
妇人说:“我背的这个孩子五岁了,是我大伯的小孩。大伯被征召去战区打仗,不幸身亡,孩子的母亲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就把孩子托付给我,我受重托有责任把他给照顾好。我手上牵的是自己的小孩,不得已只能牵着。万一不测只能照顾一个,我宁可牺牲自己的小孩也要延续大伯的命脉。”
黄巢一听:“那如果你的孩子走丢了,你怎么办呢?你跟孩子分开不伤心吗?”妇人回答:“如果我的孩子走丢了,我还可以再生。跟自己孩子分开当然会伤心,可是我受人之托,要忠人之事。”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竟有这样有爱心、忠肝义胆的妇人,宁可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去成全别人的命脉。他非常感动,就跳下马来问:“为什么一群人都往外跑?”
妇人说: “你不知道黄巢要来了吗?难道你不怕吗?听说黄巢眉毛一边高、一边低,鼻孔朝天、青面獠牙,你也赶快跑吧!”
黄巢笑着回答:“我正是黄巢!你真是让我感动,我不杀你,也不杀无辜。”正好旁边地上都是艾草,黄巢就从地上拔起艾草,放在妇人的手心上说:“你赶快回去,把这把艾草插在家门口,我会交代我的军队,只要看到门口有插艾草的那一户人,绝对不杀。”再坏的人也有恻隐心,黄巢本已杀人无数,哪里会在意多杀几个,但是他实在是被妇人忠肝义胆的行为感动了,就与妇人做出这样的约定。
黄巢走了,妇人也回去了。她这么有爱心,哪里肯只救自己!于是马上把这消息告知左邻右舍,让大家赶快拔艾草,一时之间全村的艾草全被拔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了一把。等到黄巢的军队攻到这个村庄,黄巢看到全村门上都插着艾草,他再次被打动了!这个妇人不只是为了救大伯的一个小孩,她还宁可牺牲自己去救全村庄的人。他说:“这样有爱心的一个人住在这里,这个村庄都不能杀。”就领兵而回,等于是一个妇人感动了黄巢,救了全村庄的人。
此事刚好发生在端午前后,为了纪念这个妇人的德泽,学习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忠肝义胆,后来就延续了这个行为,每到端午就在门上挂起艾草辟邪。为什么说辟邪?邪指的是黄巢,他被人们视为妖魔,所以艾草也被叫做“走黄巢”。
古人很聪明,他们真正要教的是忠肝义胆,要教的是怎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这个故事跟艾草有关,就把艾草挂到门上去,说这样可以辟邪。小孩子问起来缘由,就可以借机把这样忠肝义胆的故事详细解说给他听。让孩子明白,受人委托之事,只要是对的是应该做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也没有关系,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出慷慨的气节。
吃粽子、划龙舟千载怀古忆屈原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粽子本来不是给我们人吃的,它是祭奠屈原的亡魂的,是为了表达大家怀念他,是为了要挽救,不舍他的死亡。然后呢,把粽子投到江里,投到汨罗江,是希望那些鱼只吃这些,不要吃我们屈原的身体。是对我们先哲,屈原老先生的一种崇高的一种怀念,一种敬意。你说他死了,他自己还是自杀,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崇敬他,要纪念他?因为他这个死,不是为了自己,他看到国家遭难,看到人民受苦,看到国君昏庸,他看到自己无力为国家出力,帮不到国家、帮不到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是抑郁而死。
在佛教里面,在这边再告诉大家:佛教,严禁大家自杀!甚至连念头都不能起。一个人一旦起了一个自杀念头,百千万个自杀鬼会围绕着你,给你制造自杀的机会。起这样一个念头,七天自杀鬼都会围绕你不散,所以千万不要有自杀的念头。我们祖先有一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你能不能把这个冬天永远留住?没有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所以当时屈原就是没有遇到佛法啊!人不能走那条绝路。我做超度,因为也是一个特殊的原因,超度了这个十多年!从九九年开始到现在,十几年下来,各种各样超度的都有,其中有很多是自杀的鬼。所有的自杀鬼都后悔,但是天下没有后悔药!包括他们都叫我说:“师父,您要转告天下人,千万不能自杀,自杀是很苦很苦。”自杀是要下地狱的,而且那种自杀的方式会重复,每天重复多少遍。
儒家也是提倡这个的。儒家说“杀身成仁”,对不对?“舍生取义”。佛教是什么呢?佛教主张我们要坚持原则,确实也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遇到某种外缘逼迫的时候,我们也要发誓:“宁舍身命,不能去损害别人。”这个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但是并不是说自己去死,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佛教界,能够延续这么长,用生命为砖块所砌垒的长城,佛教在人间绵延两千六百多年下来,奇迹啊,就是我们每一个出家人,每一个护法善信,用自己的生命,这样延续到今天的。我们到寺庙里,我师父说的:“没有宰相福,难住三宝屋”。这是代表世间的好人聚集的地方,一砖一瓦皆承载着菩萨的讯息,所以令我们的心明心见性,能够管理我们的身口意,在人间做一个仁人君子,恢复中国的文化。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