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在自己的境界里,这本来是轮回的苦业,但众生在这个苦业里却游刃有余,他不知道在他方世界的智者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迷惑、所愚痴的一切有多可悲。
落在一个迷失真我的状态里,用一辈子经营一个狭隘的“我”、挣扎的“我”、没有安全感的“我”。与天地大道相通的那架阶梯是存在的,但内心缺少阳光系数后哪里还会看得到。
凡夫的慈悲心 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坚固
众生的无明与麻木会让因地想学菩萨道的人很为难。刚自我反省,刚发菩提心,刚想践行菩萨道,结果没比划两次就被打下马来。本来说好要做菩萨的,一不小心慈悲心就变成了嗔恨心。
所以凡夫的慈悲心是需要不断训练和坚固的。像大家聚集一起,听经闻法,修各种善,这就是加固慈悲心、发起菩提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道友第一亲,有共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闻法修行,每个人的身心既是接收器也是发射器。同心和合下产生的强大共振,其实就是共善业。这份充满正能量的善业对于坚定你的道心、护持你的愿行非常重要。
我们毕竟是肉体凡胎,慈悲的放射还没有到自然而然的状态。只有佛菩萨,在众生一劫劫跳蚤般地从这个道跳到那个道的过程中,始终以大悲报身陪伴着,以广大智慧的眼睛追随着,同时想方设法进行救护和引导。
视一切众生如父母,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要学佛发菩提心,这也是首要的原则。往小处来讲,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只要有心去观察你就会动容。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四大衰竭,站也站不了多久,走也走不了多久,就连往椅子上坐,也变成一件缓慢和艰难的事。到佛堂拜佛,拜垫低一点,他们还拜不下去。这些细节如果去体会,你的心怎么会不因此柔软?
如果人人都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就是佛性的展现,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心里充满阳光,照耀自己也照耀众生,这就是你的慈悲,你的幸福。
传喜法师开示
END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声 明
图片丨夏荆山老人《千佛名经》
文字编辑整理丨古文殊寺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