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旻法师标点版 (上)

2020-03-17 00:01: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本

   文

   转

   自

   螺

   溪

   传

   教

   院


   净

   旻

   法

   师





  简 介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简称《弥陀要解》,一卷。蕅益智旭大师著于清顺治四年(1647)。全书约一万六千余言,堪称其“台净双弘”的代表作,与明代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幽溪大师《阿弥陀经圆中钞》并称本经“三大注疏”,垂世久矣。


民国以来,除宝静、圆瑛诸大德弘阐《要解》,净宗泰斗灵岩印光大师对其尤为推崇备至,尝谓“《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评价之高,已臻其极。有心修学净业或好乐台净者,此解允为必读首选。


本书近世常见者,约有两种版本:苏州弘化社之《净土十要》本和日本《大正大藏经》所收本。两者传承不同,详略各异。


余居普陀隐秀讲院时,曾对《十要》本《弥陀要解》细加研读,为之分段、标点,深感整理之后文意益发清晰,堪为初学之助。今春因新冠疫情禁足螺溪,重检旧稿,审读再治,复与吾徒耀灯斟酌版式,朗然可观。适逢普贤大士圣诞良辰,乃公诸同好,均沾法喜焉。

                                                   螺溪传教沙门 净旻于天台山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 解

南海隐秀沙门净旻 标点


图片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图片

净旻法师

第二、辨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未完待续)



END


图片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相关文章
· 你我的时间,不一样
· 佛法有声书:怎样转凡成圣?
· 同样的法,不同的心念,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第十六集
· 一百年的功德,我们一天就可以得到
· 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属于你
· 浙江悟道慈善基金会救援物资运抵武汉
· 【深度解密】古老的东方智慧早已为我们解密如何开启高维智慧
· 佛陀最后的教诲——《佛遗教经》
· 佛法有声书:天下最“痴”的人,就是菩萨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第十五集
· 揭示风水的实质,如何养风水?
· 吴京亲身经历|2020年上映,一座寺庙震撼全国的血腥事件被拍成电影!
·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传喜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精美版全23集
· 佛心自心,本自如如
· 佛法有声书:水斗里的小虫
· 微信公众平台
· 恭逢普贤菩萨圣诞日〡佛陀授记他与中国的甚深缘分(见者增福增慧,转发功德无量)
· 佛法有声书:好为青山做主人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第十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