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殊胜的日子 —— 纪念佛陀自忉利天重返人间,今日行持任何善法,功德成十亿倍增长(敬请转发)!

2019-11-19 00:04: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佛陀天降日的由来

佛陀四十一岁时,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和诸天圣众说法。讲授了《大白伞盖陀罗尼》、《净治恶趣仪轨》、《幢顶妙臂庄严陀罗尼》及众所周知的《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法教。


当佛陀住于忉利天时,寻常人等皆不知佛陀去了何方。波斯匿王到目犍连尊者处请问佛陀的行踪,尊者答:“佛陀安住于天界。”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后,波斯匿王等人再次来到目犍连尊者跟前请求:“我们已许久未见到佛陀,甚思念之,能否迎接世尊归来?”


于是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刹时来到忉利天,于世尊前为大众祈请:“世尊,阎浮提人无法登此天界,诸天圣众则具降临人间之神力。故而祈请世尊返回阎浮提吧。”如是祈请之后,世尊答言:“我于七日之后返回人间。”


七日后,佛陀动身返回阎浮提时,由帝释天神命毗首羯摩天神建造了三道阶梯:中者为吠琉璃阶梯,是佛世尊及侍眷等众所行道路;右旁为黄金阶梯,有大梵天王、色界诸天神围绕于侧;左边为水晶阶梯,则有帝释天神、欲界诸天神等围绕在佛陀身边,并为佛陀支撑宝幢。


从天梯返回人间时,佛陀为令建造天梯的毗首羯摩天神欢喜,一半路程示现神变而下,而另一半路程则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


据说,佛回人间几百年后,在僧迦尸(佛陀返回人间之处)还存有数百尺神奇无比的三宝阶梯。周围各国的国王因不愿意此殊胜无比的圣迹消失,就在原地建造了一座寺院。


唐朝的玄奘法师到印度后看到这座寺院时,曾有这样记载: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东面下,是如来自三十三天降还所也。


图片

佛陀重返人间图(泰国)



人间第一尊佛像建造之缘起

传喜法师开示

旃檀佛是世界上最早的佛像。佛陀成道后,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数月未还,优填王因思念佛陀,便用旃檀木雕刻了佛的形像。


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人间,这尊旃檀佛像升空礼拜佛陀。佛为之摩顶,并对大众说:“以后大家见到我的造像,就会具有像见到我本人一样的功德。”


佛陀曾授记,旃檀佛像所在之处,即有正法。因此,自古丛林都将此佛像供奉在藏经楼内。


图片

旃檀佛像



佛陀返回人间开示“见佛之要义”

《增一阿含经》记载:一时,佛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圆满之后,返回阎浮提僧迦尸池水侧。


莲华色比丘尼抢先来到僧迦尸,欲先见佛;尔时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于一山侧缝补衣裳,原亦欲前往问讯礼拜佛陀,后思维一切诸法皆悉因缘和合,没有恒常性,没有独存性,是谓“缘起”。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于是不起于座,默思诸法之无我性。


当莲华色比丘尼因为先见到佛陀而欢喜雀跃时,佛告大众:“是须菩提先见我身。”


图片

佛陀重返人间图



佛陀天降日的来历,源自于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为报母恩,前往忉利天为母说法,圆满后返回人间的缘起,这一天也是报母恩日。“知母恩、报母恩”是佛弟子的基本精神,所以这一天也是三乘教法(大乘、小乘、金刚乘)里佛陀弟子们共同庆祝的殊胜节日。


论典记载:于此日所造任何善恶之业,皆将自相辗转增长为十亿倍!


值此殊胜吉日,愿我们把握机缘,为今生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如母有情,广植善法功德。请大家于今日行持点灯、吃素、放生﹑供斋、供花、诵经、持咒、持戒等善法,虔诚念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向现世父母增福延寿,消灾免难,福乐百年;祈愿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早证菩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声 明 

本文由「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微信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释迦牟尼佛前世海尘菩萨所发的五百大愿(随学佛陀大愿,转发功德无量)
· 佛陀所觉悟到的真理在这世界是长存的——《地藏经》讲记第25课
· 【佛陀天降日】全年最殊胜,行持善法,功德十亿倍增长
· 墨宝 —— 憨山大师《书法钩玄册》
· 每人都有一颗“衣里明珠”,修行就是一步步地证明祂的存在
· 国学泰斗眼中的孝——楼宇烈先生在“以孝治家”论坛上的讲话
· 闻地藏菩萨名,为何能超三十劫罪?——《地藏经》讲记第17课
· 《地藏经》里“南方”在修行里的甚深义——《地藏经》讲记第24课
· 动机和心量不一样,得到的果报就不一样——《地藏经》讲记第23课
· 你,在佛菩萨眼中的样子
· 遇到菜市场的鱼虾、路边死去的猫狗,请念这些佛号!
· 找到度你生死的师父,比沉香救母都难
· 『天宁梵呗』 晚课观文佛号
· 真正能扭转我们厄运的,是纠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 文殊大士灵应录 —— 东台那罗延窟的神异僧人
· 舌尖上的素食:这个季节,每天喝它一小碗让你容颜焕发!
· 诸佛名号是万德洪名,念佛人也需要听经闻法——《地藏经》讲记第22课
· 别把悲悯用错了地方!
· 哪些念头就失去三皈依了呢?
· 学佛的人精神和生活相互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