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纪念六祖大师〡他的传奇一生,给我们的五个启示

2025-09-24 00:03:00 发布: 人气:32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历八月初三

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


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唐代著名高僧,禅宗第六祖。大师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识字不多却顿悟成道,未出家即得五祖衣钵;出家时,师父先为其剃度,再反拜六祖为师;武则天两度请他入宫说法,均婉辞不赴;他一生弘法利生,开示被命名为《六祖坛经》;圆寂后肉身千年不腐,禅宗正法花开五叶,光耀千秋。 


六祖一生的行谊和遭逢的磨难,可以说是一纸难尽,他不仅是学佛修行者的模范,他的经历更给每一个希冀成功、正在遭遇困境的人以永恒启迪。


图片




▌01 知识≠智慧



六祖出身贫寒,自称不识文字,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一贫如洗,只能靠打柴维持生计。母亲亦信佛礼佛,耳濡目染中对青少年时期的惠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天,他卖柴经过金台寺,偶然听到有人诵读一句偈颂,豁然有省。经询问得知是《金刚经》,客人告诉他:“自己从蕲州黄梅县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东山寺住持教化,有弟子千人,五祖常劝弟子诵读《金刚经》,依经修行就能够识见到自心本性,了悟成佛。”


惠能深感与佛法有缘,安顿好母亲后,就踏上了前往黄梅拜师求佛之路。




启迪:


在大唐盛世,六祖大师反而示现为不识字的人。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智慧跟文字没有关系,认识字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智慧。智慧甚至还离言语、文字,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六祖大师也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修行不能轻慢任何人。


对于我们学佛来说,知识多有知识多的好处,知识少有知识少的好处,不识字有不识字的好处。如果有知识,要把知识用在了解轮回的虚假、建立对佛法的信心这两个方面。


如果知识结构已经让我们建立了理性的信心,那就可以放下这些知见,让心能够沉寂下来,像大地一样,像愚夫愚妇一样,像不识字一样。如果分别意识太强,后天的知识很多,心的本来面貌反而容易被遮障。





▌02 佛性面前,人人平等



图片


▲五祖弘忍大师


年轻的惠能大师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东山寺,拜谒五祖弘忍大师。大礼已毕,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想要求什么?”  


惠能答道:“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道专程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他物。”


“你是岭南人,那里多獦獠蛮族,蛮子也能作佛?”五祖故意试探。


“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呢?獠蛮身与和尚身虽不同,但其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五祖听了惠能的应答,知道这是堪做法器的人才。但怕他锋芒显露,招人妒忌,便对他说:“你且随大众去工作服务吧!”  


惠能回答:“启禀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若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和尚叫我去做什么?”


惠能大师悟性很高,他有真实的安住于平等觉性的体验,生命常处于佛性放光的智慧状态。所以他向五祖如实汇报。


五祖听了,心中赞叹,暗喜他根性太利,怕他遭嫉,便挥手说:“你不要啰嗦了,赶快到槽坊去吧!”惠能退到后院,砍柴舂米的工作一干就是八个月。




启迪:


惠能大师从广东前往湖北黄梅县,历时一个多月,跋山涉水,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五祖大师面前。这时,没有得到安慰,反而被质问“獦獠身怎可作佛?”


一代祖师、一介樵夫的对话,身份地位虽然悬殊,但当超越了外在的比较,认知了自己的价值,就能不妄自菲薄,经受得起如此勘验。


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后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陀发现了每个生命都有无尽的宝藏,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心经》里说佛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虽然佛性一直都在且没有增减,但我们要把业障修掉,古人说“业尽情空”,佛性犹如宝珠,人人皆备,只有擦去宝珠上的尘垢,才能显现宝珠本有的光明。





▌03 养深积厚,以待时缘


图片


▲六祖大师



惠能大师从五祖处得到衣钵真传后,五祖嘱托:“不要急于传播佛法。”


离开五祖后,六祖大师来到韶州曹侯村,村中有一位名叫刘志略的儒士很敬佩大师。刘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常诵《涅槃经》。六祖大师虽然不识字,却能为她讲解经文妙义。当地居民闻知后,也都争相拜访,并礼请六祖大师前往宝林寺。


大师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党寻觅到踪迹,一路追杀而来。危急中六祖藏在一块大石头的缝隙中躲避,此石头被后人称为“避难石”。


大师想起五祖说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于是就前往怀集、四会两县境内避难。期间,大师时常随机为猎人说法。猎人们让惠能大师在捕兽的网边看守,而大师常将捕获的禽兽放生,吃饭时只吃“锅边菜”。这种隐藏在猎人中的生活,一过就是十五年。




启迪:


大师一生几次混迹人群,韬光养晦,以待机缘。他入柴房,劈柴舂米,共八个多月,虽然日日劳役辛苦,但心中常生智能。八个月的隐晦自泰,受到五祖的印证并传与衣钵。


为了避开他人逐害,又藏于猎人队中,经一十五载,以随宜说法,但吃肉边菜随缘自在生活。


大师面对违缘与毁害,谨遵师嘱,逆境反而茁壮了他的道业,遭逢逆境如水般柔软曲折,任是溪湖川海,无有憎爱分别,含摄融和。万丈高楼要在一砖一瓦中堆砌而成,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必然需要养深积厚的工夫。世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因缘,因缘不聚,一切事情皆难成办;因缘具足,自然“水到渠成”。





▌04 最危险的时候


图片


有一位法师曾拜见六祖大师,这位法师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他顶礼时头不着地,六祖大师便呵斥道:“礼拜不投地,不如不礼,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么?”


法师说:“平时念《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部。”六祖对他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启迪:


礼拜本就是为了折伏傲慢之幢,有生死轮回就是因众生我执重,礼拜的时候,头都不磕到地上,心中必然有个“我”。“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虽然念《法华经》有很多功德,但都被傲慢、我执消掉了。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修行没有问题,人人都不如自己的时候,恰恰是修行最危险的时候。





▌05 死亡不是终点



图片



六祖晚年预知时至,要入灭时,回到家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在大国恩寺把弟子们召集来交代后事。


他说,我在世间没有多长时间了,弟子们听后都痛哭流涕。六祖大师说,你们哭是因为不知道我的生命状态啊,如果你们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去,就不会哭了。


六组大师坐化圆寂,留下金刚不坏肉身。后来肉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现在的韶关南华寺。一千多年过去了,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六祖的真身却依旧端坐不朽,光耀千秋。




启迪:


对我们凡夫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对于圣者来说,这已经不是问题了。一代一代修行的祖师,他们早就预知时至,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没有一丝恐惧,这是多大的生命尊严!


当我们了解这些后,会更深刻地思考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不是为了求佛保佑我们轮回得好一点。佛是圆满者,佛法可以带领我们度过生死的苦海,这才是我们成为佛弟子的正因。


无常世界里,如果我们对佛有信心、对法有信心、对僧有信心,就会有一份幸福感、一份安全感。




前半生的磨难,

后半生的荣光,

于祖师而言,

如梦幻泡影,无一真实。

如果没有具足

大愿力、大智力、大悲力、大行力,

如何能冤亲平等,得失自在?

我们以六祖的行谊,

作为人生的导引,

毁誉不动,苦乐一如。

 

值此六祖大师纪念日,

追忆祖师遗范,

祈愿正法久住,

灯灯相续,法脉绵延!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一切都源自“贪”
· 把有漏的根尘,转为妙用
· “孝”的不同意义
· 秋分 | 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 今日秋分|春华秋实,万物丰收
· 讲究,也是一种福德资粮
· 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 ||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 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别怕,有祂陪你出轮回
·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 | 他的出现,佛陀早有授记
· 今天,恭迎龙树菩萨圣诞|他的出现,佛陀早有预言
· 教师节快乐 || 致敬照亮心灵的老师们
· 教师节快乐|今天,礼赞所有传播大道的往圣前贤
· 教师节 | 谢谢你,点亮我生命中的光
· 今天,恭迎盂兰盆节〡此时,报累世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 恭迎盂兰盆节 | 诸佛欢喜的今天,你的孝心能穿透轮回
·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 || 菩萨度慈亲,宝瓶化光明
· 今天,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祈愿智慧之光,普照十方(附壁纸)
·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 从娑婆到极乐,你需要这“超级链接”
· 【地藏月特辑】孝亲报恩,怎么报?
· 【地藏月特辑】七月炽热,血脉滚烫,他们正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