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壹
Enjoy
他的出现,早被预言
惠能大师的一生,就是传奇。他目不识丁,却得传法衣;他先悟道后入佛门,先成祖师后为僧;他的开示被后世命名为《六祖坛经》;他辞世后,肉身千年不腐,常住人间。
早在六祖大师之前的百余年前,就已经有两位尊者先后为其授记。
六祖大师出家后,在法性寺智光律师处受具足戒,受戒时所登戒坛,正是南朝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求那跋摩三藏大师当初曾预言:“日后会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智药三藏尊者到中国,他先去北方朝礼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再折回南方,由南海北上广州,中途经过曹溪口时,见这里山青水秀,手掬水饮,感到味美香甜,于是决定溯流而上。
他看见了一块山水环绕、峰峦奇秀的地方,感叹这里宛如印度西天佛国的宝林山,应是沙门修道的最好场所。于是他住下来,倡议乡民建寺造庙,预言百余年之后有大菩萨于此说无上乘,度无量众。到六祖大师时,果然于此地广弘东山法门,实应前谶。
求那跋摩三藏大师(左)、智药三藏尊者(右)法相
梁智药三藏尊者,天竺人,梁天监元年航海达广州。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于南朝宋求那跋陀罗于法性建之戒坛畔。志曰,后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演上乘,传佛心印。求那建坛立碑曰,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天监元年壬午至唐仪凤五年丙子,百七十五年。六祖至此受戒弘法。
智药三藏尊者复由南海经曹溪口,掬水饮而香美,谓徒曰,此水与西天无别。溪源必有胜地为兰若,至源上观山水,曰,宛如西天宝林山,谓居民曰。可于此建梵刹,曰宝林。百七十年后,有菩萨来此演化,得道如林,皆如所谶。
赞曰
西天来此 羊城植树
饮水建刹 预待大士
悬谶百七 苍生蒙度
留身月华 永洒甘露
贰
Enjoy
六祖大师圆寂前的最后开示
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法几十年,为禅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在新州大国恩寺,六祖大师打坐入定,坐化圆寂,留下金刚不坏的真身。后来,真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六祖法宝坛经》中记述了大师圆寂前对弟子们最后的开示。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有张满者,受新罗僧贿,伪服衰绖为孝子,夜入塔,盗祖首,欲持归供养。守塔者,闻塔中有声起视,满惊逸,而祖颈微有伤处。刺史柳无忝,县令杨侃,共督捕得满。祖弟子令韬谓彼意在供养,且佛教慈悲,冤亲平等。柳守嘉叹,释满不治。
千百年来,法脉延承,瓶泻倾传,心心相印。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大师的代代衣钵传承,到六祖惠能大师现世后,禅宗一脉高僧辈出。最终,一花开五叶,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这五大禅门宗派。如今,古文殊寺即是传承沩仰宗法脉。
值此六祖大师纪念日,
追忆祖师遗范,
祈愿正法久住,
灯灯相续,法脉绵延。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