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戒律,最重要的是明白戒体

2023-10-31 00:08:00 发布: 人气:11
图片
图片






修行要理事并进、目足齐资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金刚的体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是在生不减,在佛不增的。


这个金刚体性的理,实际上也是文殊菩萨所宣扬的般若空性。从慧学上来说,它是般若空性的智慧,是无上成佛的见地,它属于受菩萨戒的理。我们既于理上要明白,于事上也要努力。不能因为有了这个理,我们就废事了,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要理事并进,就像我师父悟公上人讲的“要目足齐资。”目是理,足就是事。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正如《楞严经》所云:“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所以,因一定要正,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见地要正,我们的行履也要真。


图片


我们即要明理,见地要高,在因果的抉择上又要很微细。因为我们的命运、正报依报以及福禄寿,乃至解脱与否、能不能成佛,是由事来决定的,是由因果决定的。因果是有因果法则的,所以我们要戒恶修善,要紧护诸支。因此,我们需要戒律,需要轨范。有了这些轨范,我们就有了修行的行为准则,我们才能够最终证菩提果,登涅槃山。



图片

戒是修证之本因


一切圣果的修证都要以遵循因果、戒恶修善为前提。菩提的大道是有阶梯和围栏的。因为修行之路旷远,如果没有这种保护,是很危险的。所以,戒是修证之本因。如果没有戒为本、为因,那我们的修行就相当于空中楼阁,一切只是现象而已,修行的根基是不存在的。


图片


《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这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如果能够生大心、开大智慧,就会知道戒的体是什么,我们所护的戒的品味是什么。


但是这怎么可能一开始就知道呢?所以佛菩萨、祖师乃至当代住持三宝的大德僧伽,他们知道了之后,把如来教法延续弘扬、灯灯相传在人间,建立了这样一个修证的次序:让我们先依戒,依戒则生定,依定能发慧。所以,修行是有这样一个次序的。


图片



图片

学戒

要明白戒体是什么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为无上菩提之本啊,讲到戒,往往很多人只重视戒条,于末法时代,能重视戒条、戒法,这已经非常有善根了。我们对他们要很恭敬很恭敬的,于无量诸佛种善根的人,才会有这么高贵的品格。但是明白戒品、戒体是什么,这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图片



图片



我们讲三皈依都要讲到理体三宝、自性三宝,这是住持三宝的核心任务。住持三宝就是为了开显众生自性三宝的。如果这个功能性还有,那就是正法住世;如果大家只是形象上皈依三宝,对住持三宝的内涵已经不清楚了,那就叫像法;如果只是香客,嘴里唱诵着三皈依,心里一点所缘境都没有,正确的知见也不具足,这就叫末法。末法是佛法衰落之相,那时候众生很难再得度,佛法的存在只能让众生在轮回中增加一点有漏的福报而已。

 

所以,我们每一位佛弟子的首要任务就是祈请正法久住,要回到佛陀真实的见地,“愿解如来真实义”,要回到正法的状态。


——三参法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三宝弟子,把这个方向辨别清楚很重要
· 用菩萨的智慧高度来理解佛法
· 他身披法服,是摒弃自私的标志
· 踊跃地、欢喜地受戒
· 没想到吧?佛陀当年是这样发的菩提心
· 锡杖的甚深意义
· 虚云老和尚:一切法门,都离不了持戒
· 皈依成为佛的弟子,受持佛的戒律,才是真正的“南无”
· 一切如母有情此业如何承担
· 四个永远不坏的宝,就在你那里
· 菩提心妙宝,是一种智慧状态,也是一种生命境界
· 行菩萨道的功德是真实不虚的
· 受戒、持戒就是与佛同在
· 恢复了佛性,才能完美人性
· 有了高标准,哪怕达不到也是会进步的
· 发菩提心前 ......
· 学佛可以改道
· 离佛的实相越来越近
· 重阳佳节:愿天下老人身心健康、福寿绵长!
· 今天,给祖先最光明的重阳